[发明专利]检测蜱传脑炎病毒感染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45355.5 | 申请日: | 2015-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06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杨银辉;康晓平;霍耐凡;李裕昌;吴晓燕;张雨;李靖;户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K19/00 | 分类号: | C07K19/00;G01N33/68;G01N33/577;G01N33/569;C12N15/6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地址: | 10007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脑炎 病毒感染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检测蜱传脑炎病毒感染的系统。本发明所提供的检测蜱传脑炎病毒感染的系统,由蜱传脑炎病毒抗原和荧光素酶NanoLuc组成的融合蛋白以及利用荧光素酶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是否感染蜱传脑炎病毒所需的其他试剂和/或仪器组成;所述融合蛋白为下述I1)或I2)的蛋白质:I1)SEQ ID No.1所示的蛋白质;I2)在SEQ ID No.1的氨基酸序列中经过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得到的具有相同功能的由I1)衍生的蛋白质。实验证明,本发明的Nanoluc‑EIII和检测蜱传脑炎病毒感染的系统可以在37℃和室温下检测人的血清是否被蜱传脑炎病毒感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中检测蜱传脑炎病毒感染的系统。
背景技术
TBEV是经由蜱虫叮咬传播的一种病毒,可引起脑炎和脑膜炎,并可造成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TBEV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和病原核酸检测。TBEV的编码蛋白包括:C、PrM(M)、E、NS1、NS2a、NS2b、NS3、NS4a、NS4b、NS。
基于荧光素酶的免疫捕获系统(Luciferase immuno capture,Luc-IC)通过将检测抗原与荧光素酶重组表达,与待测样本孵育后,通过检测荧光素酶的强度确定待测样本中的抗体含量,具有快速、灵敏的特点和优势。Luc-IC检测系统的优势在于选择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抗原,真核细胞表达的蛋白在空间构象、结构、功能方面与天然蛋白更接近,检测特异性高,且不需要蛋白的提取和纯化,方法简便;并且检测的时间更短,方法简便,已于操作。
海肾荧光素酶(Renilla luciferase,RLuc)报告基因,全长为936bp,在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产生的海肾荧光素酶,可以通过与海肾荧光素酶底物作用发出生物荧光来检测海肾荧光素酶活性,其检测的灵敏性极高,但目前所用的海肾荧光素酶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检测人的血清是否被蜱传脑炎病毒感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首先提供了检测蜱传脑炎病毒感染的系统。
本发明所提供的检测蜱传脑炎病毒感染的系统,其名称为检测蜱传脑炎病毒感染的系统1,含有由蜱传脑炎病毒抗原和荧光素酶NanoLuc组成的融合蛋白;所述融合蛋白的名称为Nanoluc-EIII,是下述I1)或I2)的蛋白质:
I1)SEQ ID No.1所示的蛋白质;
I2)在SEQ ID No.1的氨基酸序列中经过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得到的具有相同功能的由I1)衍生的蛋白质。
其中,SEQ ID No.1由1-300个氨基酸组成,SEQ ID No.1的第208-300位氨基酸为蜱传脑炎病毒抗原的氨基酸序列,SEQ ID No.1的第1-199位氨基酸为所述荧光素酶NanoLuc的氨基酸序列,SEQ ID No.1的第200-207位氨基酸为连接肽的氨基酸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453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酰胺单丝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一种茶酸奶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