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生物电化学系统处理废纸造纸废水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45954.7 | 申请日: | 2015-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474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梁方圆;冯文英;苏振华;张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02F103/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0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生物 电化学 系统 处理 废纸 造纸 废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造纸废水处理领域,涉及一种用生物电化学系统处理pH范围宽广的废纸造纸废水并同步产电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造纸业的发展,造纸纤维出现短缺,基于环境保护、资源再利用、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考虑,世界上普遍将废纸作为造纸的原材料之一。2014年我国废纸浆用量高达6189万t,占纸浆消耗总量的65%。废纸回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产物以及细小纤维、胶料等多种污染物质。目前处理废纸造纸废水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及生物法。物理法、化学法处理废纸造纸废水通常成本较高;生物法处理废纸造纸废水成本较低,但是存在耗时长、二次污染等问题。此外,由于制浆造纸工艺不同,废纸造纸废水的pH值不同,应用传统方法处理废纸造纸废水通常要对废水的pH值进行预调节,以达到处理方法对来水水质的pH要求,会增加处理成本。
生物电化学系统是一种将生物技术与电化学方法耦合处理废水的废水处理新技术,它能够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处理废水的同时实现同步产电。本发明针对废纸造纸废水pH范围宽广的特点,驯化适应不同pH环境的功能微生物,并以此为基础,采用生物电化学方法利用微生物的电子传递能力推动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过程,提高废水处理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废纸造纸废水和生物电化学系统为基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生物电化学系统处理pH范围较广的废纸造纸废水并同步产电的方法,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按照附图1安装生物电化学系统。生物电化学系统包括:阳极室(A)、阴极室(B)、阳极(1)、生物膜(2)、阴极(8)、质子交换膜(9)、外载(6)、橡胶塞(5)和取样口(4和7),此外,还包括营养液储备罐(C)、污泥驯化罐(D)、搅拌装置(3)等。阳极室(A)和阴极室(B)的大小和形状一致,质子交换膜(9)将二者隔开。阳极室(A)和阴极室(B)上方均开有取样口(4和7)。阳极(1)和阴极(8)之间用钛丝、导线和外载(6)连接形成回路。
取纸厂废纸造纸废水采用序批式培养方法驯化厌氧污泥,有机物去除率稳定时认为污泥初步驯化成熟;然后在三个pH梯度(4.0、6.0和8.0)条件下,将污泥进行再次驯化,分别驯化出能够在酸性、中性及碱性条件下处理废纸造纸废水的功能微生物,驯化温度恒定为27℃。
污泥驯化成熟后,根据废纸造纸废水的pH值,将耐酸/中性/耐碱的污泥接种于阳极室(A)(接种量为10%),与废纸造纸废水、营养盐一起组成阳极溶液;浓度均为50mmol/L的铁氰化钾和磷酸氢二钾配制成阴极溶液。
阳极室(A)内废纸造纸废水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得到降解,并释放出电子和质子,产生的电子通过直接和间接电子传递过程到达阳极(1),随后通过外电路传递到阴极(8),产生外电流。这一微生物的电子传递能够促进废纸造纸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过程。
阳极(1)和阴极(8)均为厚度0.5cm的碳毡,质子交换膜(9)的厚度(湿态)为0.3mm,爆破强度为0.5MPa,膜面电阻为3.5Ω·cm2。
营养液储备罐(C)内装有50倍浓度的营养盐母液,用于污泥驯化罐(D)及阳极室(A)中营养盐的供给。
污泥驯化罐(D)内使用搅拌装置(3)进行均匀搅拌,使污泥与营养液充分混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生物电化学系统装置图。
图中标示:
A-阳极室,B-阴极室,C-营养液储备罐,D-污泥驯化罐,1-阳极,2-生物膜,3-搅拌装置,4-阳极室取样口,5-橡胶塞,6-外载,7-阴极室取样口,8-阴极,9-质子交换膜。
图2为水力停留时间为72h时,不同pH体系的产电功率密度和废水CODCr去除率。
图3为不同pH体系中功率密度和输出电压随电流的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污泥驯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未经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459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