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分离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46261.X | 申请日: | 2015-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949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马骏;王琪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金明 |
主分类号: | C08F220/14 | 分类号: | C08F220/14;C08F226/06;C08F220/06;C08F236/16;C08J9/28;B01J20/26;B01J20/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2000 湖北省孝感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离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脂吸附剂的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锂分离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综合利用盐湖卤水中锂、硼、钾才能显示出其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对于大量的中低锂含量盐湖,尤其是其它有用组分含量相对较低的氯化物型盐湖,从卤水提锂,目前尚缺乏经济合理的提锂技术,使我国这一巨大的锂资源至今无法利用。采用吸附或离子交换技术直接从中低锂含量盐湖卤水中提取锂是最为经济、最为理想的提锂技术路线,该技术无需复杂的蒸发、浓缩、分离等工序,仅采用吸附即可将锂提取、分离,是目前国内外盐湖卤水提锂的发展趋势。而寻找、研究性能优异的锂的吸附分离材料,是实现这一技术路径的关键。
CN102631897公开了一种制备锂吸附剂树脂的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括:①制备锂吸附剂树脂的前驱体;②将所制备前驱体与胶粘剂及致孔剂混合均匀制备成分散相;③配制与分散相不相容的连续相;④将上述分散相加入到连续相中,搅拌使其分散成合适粒度的球珠,并在一定条件下使其固化成球形颗粒;⑤用溶剂除去球形颗粒中的分散剂、致孔剂等物质,经活化处理后获得可实现从高镁低锂的卤水中提取锂的锂吸附剂树脂。
US4221767中介绍了一种复合型吸附剂,是将LiCl.2AL(OH)3.nH2O植入树脂的孔道中,对锂离子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并延长了使用寿命,在使用140周期后,树脂吸附性能变化仍然较小。
目前文献中所报道的吸附树脂的制备方法,Li+离子引入到树脂骨架中,但锂离子随着使用周期的延长易从骨架中流失,吸附能力收到限制,所以需要发明一种新型的吸附树脂,提高对锂的吸附能力。
发明内容
针对从中低锂含量盐湖卤水中提取锂对吸附分离材料的要求,提供一种锂分离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1.水相的配制
按重量份计,在反应釜中内加入100份纯水0.5-2份有机化学分散剂,搅拌均匀;
所述化学分散剂选自聚乙烯醇、明胶或羟甲基纤维素;
步骤2.油相的配制
按重量份计,将100份甲基丙烯酸甲酯、50-90份三烯丙基异氰尿酸酯(TAIC)、1-5份丙烯酸锂,0.1-0.5份1-乙氧基-3-三氟甲基-1,3-丁二烯混合,再加入0.5-3份过氧化物引发剂、20-40份致孔剂,搅拌均匀;
步骤3.悬浮聚合反应
将配好的油相溶液加到步骤1中装有已配制水相的反应釜中,在80-110℃反应10-24h,反应结束后放料,烘干后将致孔剂抽提干净,得到产品。
步骤2所述的丙烯酸锂的螯合结构见式(1),为市售产品,如浙江卫星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
步骤2所述的1-乙氧基-3-三氟甲基-1,3-丁二烯,结构式见式(2),为市售产品,如上海御略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
步骤2所述的过氧化物引发剂优选过氧化苯甲酰。
步骤2所述的致孔剂是良溶剂或非良溶剂或混合溶剂,如白油,溶剂油,甲苯等,优选甲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聚合中引入少量丙烯酸锂作为共聚单体,锂离子以化学键的型式结合在树脂的骨架中,不易流失,可提高锂离子的吸附能力;1-乙氧基-3-三氟甲基-1,3-丁二烯的二烯基团加入也赋予树脂更高吸附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仅是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并不是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步骤1.水相的配制
按重量份计,在反应釜内加入100份纯水,0.5份明胶,搅拌均匀。
步骤2.油相的配制
将以下比例的油相组分混合搅拌均匀;
步骤3.悬浮聚合反应
将步骤2中配好的油相溶液加到步骤1中装有已配制水相的反应釜中,在90℃反应14h,反应结束后放料,烘干后将致孔剂抽提干净,得到产品。编号为W-1。
实施例2
步骤1.水相的配制
按重量份计,在反应釜内加入100份纯水,1.5份聚乙烯醇,搅拌均匀。
步骤2.油相的配制
将以下比例的油相组分混合搅拌均匀;
步骤3.悬浮聚合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金明,未经王金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462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