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热电转换效应的充放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46692.6 | 申请日: | 2015-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168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江孟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N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0 | 代理人: | 袁辉 |
地址: | 201114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热电 转换 效应 放电 装置 | ||
本案揭露一种利用热电转换效应的充放电装置具有一热电转换模块、一电流路径提供单元以及一充/放电组件。热电转换模块,设置于一穿戴式装置的一上盖和一下盖间,根据上盖和下盖间的一温度差产生一电流。电流路径提供单元,用于提供一第一电流路径或一第二电流路径给热电转换模块。其中当此下盖温度高于此上盖温度时,此电流经由此第一电流路径对此充/放电组件进行充电,以及当此上盖温度高于此下盖温度时,此电流经由此第二电流路径对此充/放电组件进行充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充放电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利用热电转换效应的充放电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穿戴式装置多以一外接式接头(如:mirco USB)通过一连接线连接一外部电源供应器进行充电。然而,若该穿戴式装置需符合防水防尘需求时,穿戴式装置外接式接头所在位置需要增加额外的防水防尘设计,如此会增加设计困难度及制造成本。且对使用者而言,需随身携带一条连接线以连接外部电源供应器进行充电,并不方便。因此另外发展出一种以磁感应、磁共振、太阳能、机械能进行能量转换的无接头充电方式。然而,利用磁感应及磁共振的充电方式需配合对应充电板设置才能进行充电。而太阳能及机械能的充电方式则须依赖使用者的操作环境是否具有足够光源或使用者的活动量。
因此,上述的充电方法均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即需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充放电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内容的一技术态样是在提供一种利用热电转换效应的充放电装置,至少包含一热电转换模块、一电流路径提供单元以及一充/放电组件。热电转换模块,设置于一穿戴式装置的一上盖和一下盖间,用于根据上盖和下盖间的一温度差产生一电流。电流路径提供单元,耦接此热电转换模块,用于提供一第一电流路径和一第二电流路径。充/放电组件,耦接此电流路径提供单元。其中当此下盖温度高于此上盖温度时,此电流经由此第一电流路径对此充/放电组件进行充电,以及当此上盖温度高于此下盖温度时,此电流经由此第二电流路径对此充/放电组件进行充电。
在一实施方式中,此充放电装置,还包括:一第三电流路径,此充/放电组件通过此第三电流路径提供一第一电流给此热电转换模块,以升温此上盖温度以及降温此下盖温度,其中此第一电流是以一第一电流方向流经此热电转换模块。
在一实施方式中,此充放电装置,还包括一第四电流路径,此充/放电组件通过此第四电流路径提供一第二电流给此热电转换模块,以升温此下盖温度以及降温此上盖温度,其中此第二电流是以一第二电流方向流经此热电转换模块,此第一电流方向和此第二电流方向相反。
在一实施方式中,充放电装置,还包括:一开关设置于此热电转换模块和此电流路径提供单元、此第三电流路径以及此第四电流路径间,用于切换选择此电流路径提供单元、此第三电流路径和此第四电流路径其中的一耦接此热电转换模块。
在一实施方式中,充放电装置,还包括:一电压调节单元设置于此充/放电组件和此电流路径提供单元、此第三电流路径以及此第四电流路径间。
在一实施方式中,充放电装置,还包括:一脉冲产生器设置于此充/放电组件和此电流路径提供单元、此第三电流路径以及此第四电流路径间,用于将此充/放电组件输出的电流转换成脉冲信号输出给此第三电流路径或此第四电流路径,以及将此电流路径提供单元输出的电流转换成脉冲信号输出给此充/放电组件。
在一实施方式中,热电转换模块还包括:多个P型热电材料和多个N型热电材料,其中此些个P型热电材料以及此些个N型热电材料以P-N对方式串连连结形成此热电转换模块。
在一实施方式中,使用铋碲化合物或锑碲化合物形成此些个P型热电材料以及此些个N型热电材料。
在一实施方式中,一第一温度传感器和一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此上盖上和此下盖上,以分别检测此上盖的温度和此下盖的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466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