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树状结构级联分类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51975.X | 申请日: | 2015-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84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单志辉;刘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视察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4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树状 结构 级联 分类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视觉领域,特别是一种新的树状结构级联分类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级联分类器是线状的(如图1所示),它由一系列的分类器串联而成。前面级次的分类器相对来说使用的特征数较少,尽可能地滤除那些与目标差异较大的负样本,后面级次分类器则使用更多的特征,从而试图将那些与目标相似的负样本与目标物体区分开。但是,在实际的检测应用中,由于目标姿态变化和相机角度不同等因素,目标在视频画面中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外观,这种目标外观的多样性,使得单单依靠增加特征的个数难以显著提升分类器的区分能力。
针对这一问题,传统的解决方法是人工对样本进行拆分,例如将人脸分为正脸、左侧脸、右侧脸三个子集,然后在每个子集上分别训练分类器。这种传统解决方法的缺点是子类的划分太主观,若分得过细,在各个子类上训练出的分类器容易过拟合,从而直接降低整体分类性能,若分得过粗,则对分类结果的准确率提升不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树状结构级联分类器。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的分类器级联结构,当检测目标由于外观多样性而分类困难时,不需要人工主观将样本分成 多个子类来分别训练分类器,而是根据样本关键点位置对样本集进行拆分,拆分结果形成树状结构。同时,在树的每个节点训练分类器,并通过设置阈值控制级联分类器的丢失率和假警率。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显著提升分类结果的准确率。
附图说明
图1——传统的线状结构级联分类器示例图。
图2——本发明所构建的树状级联分类器示例图。
图3——本发明所使用的节点分裂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述的树状结构级联分类器。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所构建的树状级联分类器示例,根节点包括所有正样本,根据正样本关键点位置拆分样本集,将样本组织成树状结构,同时在各个样本子集上训练出各自的子分类器,如此形成了树状级联分类器。
本发明所述的树状级联分类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正样本进行关键点标注;
具体地,所述关键点,是指被检测目标的重要局部。例如对于人脸,眉梢、眼角、鼻尖和嘴角等位置是关键点;对于行人,头、肩、手、脚、手肘、膝盖、胯部等位置是关键点。标注关键点的目的是为了对正样本集进行更细致的拆分。
第二阶段,训练分类器;
分类器的训练过程是个递归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树节点分裂 的过程。初始条件下,树只有一个根节点,当前所在节点就是根节点,根节点中包含所有的正样本。节点的分裂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随机产生一组负样本,利用该节点的正样本和负样本训练出一个分类器(i表示节点编号);
第二步,若分类器可以将当前节点的正负样本完全分类开来,则该节点停止分裂,否则调整分类器的阈值,使得当前节点正样本的误分率小于某一阈值;
第三步,根据正样本的关键点位置对该节点的正样本进行K均值聚类(K=2),为节点生成两个子节点,并将聚类得到的两类正样本分别送给左右子节点;
第四步,重复以上步骤,分别训练左右子节点,直到所有节点停止分裂。
第三阶段,使用分类器进行预测。
分类器的预测过程是一个递归的过程,初始条件下,输入一张测试图片,当前节点是树的根节点,对测试图片的预测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使用当前节点的分类器对样本进行分类,若分类器输出为1,则返回1并退出,否则执行下一步;
第二步,判断当前节点有没有子节点,若没有,则返回1并退出,否则执行下一步;
第三步,将样本送至子节点进行预测,重复以上预测过程,若至少有一个子节点的预测结果是1,则返回预测结果1,否则返回0,退出。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中子类的划分是以样本中关键点的位置为依据,按层次由粗到细的拆分,而拆分结束的时点由分类器决定,从而避免了人为主观性和人工划分子类过粗或过细的问题;
2.相比传统的线状结构级联分类器,本发明所述方法可以显著提升分类结果的准确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视察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视察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519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脸识别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手写输入的优化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