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H型铁芯混合励磁磁通切换电机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52091.6 | 申请日: | 2015-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91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宇;刘慧;邓智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K21/38 | 分类号: | H02K21/3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朱小兵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型铁芯 混合 励磁磁通 切换 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混合励磁电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H型铁芯混合励磁磁通切换电机。
背景技术
航空发电机是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应具有的特点如下:
(1)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2)磁场调节能力强,容易实现故障灭磁;
(3)功率密度高;
(4)效率高。
开关磁阻电机具有简单可靠的电机结构,然而它属于自励磁电机,工作在半周期状态。开关磁阻电机工作在发电状态时,需要知道准确的转子位置信息。位置传感器的引入使得系统可靠性降低,体积和成本提高,同时变换器需采用全控开关器件来实现调励磁和换向,系统复杂。
电励磁双凸极电机在开关磁阻电机的基础上加入了一套励磁绕组,可以采用二极管不控电路来实现整流,并且发电过程不需要转子位置信息。系统控制简单,可靠性高。
然而,电励磁双凸极电机的励磁磁链中含有直流分量,降低了铁磁材料的利用率。电励磁磁通切换电机励磁磁链为双极性,提高了铁磁材料的利用率和电机的功率密度。
然而,不管是电励磁双凸极电机还是电励磁磁通切换电机,均未采用永磁体励磁,电机励磁损耗较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提高电励磁磁通切换电机的效率和功率密度,文献“并列式混合励磁磁通切换电机直流发电系统功率角线性控制策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第32卷,第12期,136-145页)”研究了串联式混合励磁磁通切换电机,但是其励磁绕组的磁路中包含永磁体这样的大磁阻,极大地降低了励磁电流的利用率;该文献同时研究了并列式混合励磁磁通切换电机,励磁绕组的磁路中不包含永磁体这样的大磁阻,但是励磁电流利用率并没有得到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H型铁芯混合励磁磁通切换电机。所述电机针对现有混合励磁电机励磁电流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励磁电流的注入极性保证每一H型铁芯中永磁磁场和电励磁磁场在公共磁路中产生的磁通方向相反,公共磁路磁阻减小,提高了励磁电流的利用率、电机的空载反电势和功率密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H型铁芯混合励磁磁通切换电机,所述电机由定子、转子、短路永磁体组成;所述定子由H型铁芯、导磁桥、励磁槽、励磁线圈、电枢槽、电枢线圈组成;
所述H型铁芯有六个,分别是第一到第六H型铁芯;
所述导磁桥有六个,分别是第一到第六导磁桥;
所述电枢槽有六个,分别是第一到第六电枢槽;
所述电枢线圈有六个,分别是第一到第六电枢线圈;
所述励磁槽有六个,分别是第一到第六励磁槽;
所述励磁线圈有六个,分别是第一到第六励磁线圈;
所述短路永磁体有六个,分别是第一到第六永磁体;
所述第一H型铁芯和第二H型铁芯通过第一导磁桥连接,第一导磁桥与电机气隙之间为第一电枢槽;
所述第二H型铁芯和第三H型铁芯通过第二导磁桥连接,第二导磁桥与电机气隙之间为第二电枢槽;
所述第三H型铁芯和第四H型铁芯通过第三导磁桥连接,第三导磁桥与电机气隙之间为第三电枢槽;
所述第四H型铁芯和第五H型铁芯通过第四导磁桥连接,第四导磁桥与电机气隙之间为第四电枢槽;
所述第五H型铁芯和第六H型铁芯通过第五导磁桥连接,第五导磁桥与电机气隙之间为第五电枢槽;
所述第六H型铁芯和第一H型铁芯通过第六导磁桥连接,第六导磁桥与电机气隙之间为第六电枢槽;
所述第一电枢线圈放置在第一电枢槽和第二电枢槽内,第二电枢线圈放置在第二电枢槽和第三电枢槽内,第三电枢线圈放置在第三电枢槽和第四电枢槽内,第四电枢线圈放置在第四电枢槽和第五电枢槽内,第五电枢线圈放置在第五电枢槽和第六电枢槽内,第六电枢线圈放置在第六电枢槽和第一电枢槽内;
所述第一电枢线圈和第四电枢线圈串联组成第一电枢绕组,第二电枢线圈和第五电枢线圈串联组成第二电枢绕组,第三电枢线圈和第六电枢线圈串联组成第三电枢绕组;
所述第一H型铁芯与电机气隙之间为第一励磁槽,第二H型铁芯与电机气隙之间为第二励磁槽,第三H型铁芯与电机气隙之间为第三励磁槽,第四H型铁芯与电机气隙之间为第四励磁槽,第五H型铁芯与电机气隙之间为第五励磁槽,第六H型铁芯与电机气隙之间为第六励磁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520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分立元件高频开关栅极驱动电路
- 下一篇:径向永磁悬浮冲击式直联微水发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