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封闭式薄壳前副车架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52096.9 | 申请日: | 2015-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92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1 |
发明(设计)人: | 刘黎明;邓东东;徐晶;何晓秋;徐晓华;陈峰;江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拓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1 | 分类号: | B62D21/1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1200 浙江省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壳体 下壳体 犄角 前副车架 车身安装支架 后悬置支架 安装支架 加强板 转向器 薄壳 壳体 应力集中现象 材料使用量 市场竞争力 左右两侧板 安装套管 薄壁壳体 端面连接 羊角 支架板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封闭式薄壳前副车架,其上壳体、下壳体是有犄角的薄壁壳体,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有型腔;上壳体、下壳体的左侧和右侧分别与左侧加强板和右侧加强板连接;羊角管与上壳体、下壳体犄角的根部连接;后悬置支架的左右两侧板与下壳体连接且后悬置支架的支架板与上壳体连接;左前胶节安装支架和右前胶节安装支架分别与壳体的犄角连接;转向器安装套管分别与上壳体、下壳体连接,左后车身安装支架和右后车身安装支架分别与壳体犄角的端面连接。本发明有效消除了前副车架应力集中现象,节省了材料使用量、有效降低了重量、且保证了强度和刚度,提高了转向器安装面的离地高,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封闭式薄壳前副车架。
背景技术
前副车架是汽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汽车悬挂系统。由于前副车架是关键的受力部件,其受力复杂,因此前副车架自身需要有足够的强度起到承载作用,以及为周边零部件提供足够的安装控件和适当的安装位置,尤其需要满足对发动机悬置系统的支撑效果。但是现有技术中,由于大多的前副车架是采用较厚的钣金件焊接、机加制造的,存在应力集中、材料使用量大、副车架产品重量重、转向器安装面离地低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分解副车架所承载应力、消除应力集中,材料使用量小、重量轻和转向器安装面离地高的封闭式薄壳前副车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该封闭式薄壳前副车架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左侧加强板、右侧加强板、左羊角管、右羊角管、后悬置支架、左前胶节安装支架、右前胶节安装支架、转向器安装套管、左后车身安装支架、右后车身安装支架;上壳体、下壳体是有左上犄角、左下犄角、右上犄角、右下犄角,且左上犄角、左下犄角与右上犄角、右下犄角左右对称的薄壁壳体,上壳体与下壳体连接后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形成型腔;上壳体、下壳体的左侧与左侧加强板连接,上壳体、下壳体的右侧与右侧加强板连接;左羊角管与上壳体、下壳体的左下犄角的根部连接,右羊角管与上壳体、下壳体的右下犄角的根部连接;后悬置支架的左右两侧板与下壳体连接且后悬置支架的支架板与上壳体连接;左前胶节安装支架与下壳体的左下犄角内侧连接,右前胶节安装支架与下壳体的右下犄角内侧连接;转向器安装套管分别与上壳体、下壳体连接,左后车身安装支架分别与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左上犄角端面连接;右后车身安装支架分别与上壳体、下壳体的右上犄角端面连接。
进一步地,下壳体与4个转向器安装套管连接面向上壳体与下壳体的型腔下沉,形成转向器安装凹槽。
进一步地,在上壳体、下壳体的型腔内至少还有一中间加强板与上壳体、下壳体的内侧面连接。
进一步地,左侧加强板、右侧加强板的上端面有向上壳体、下壳体型腔内延伸的侧边,左侧加强板、右侧加强板的下端面有向外延伸的侧边,左侧加强板、右侧加强板与上壳体、下壳体连接时将左侧加强板、右侧加强板的上端面延伸的侧边包裹在型腔内,左侧加强板、右侧加强板的下端面向外延伸的侧边搭接在下壳体上。
进一步地,左侧加强板、右侧加强板的上端面延伸的侧边在上壳体左下犄角和右下犄角的根部向内延伸形成侧板,且在侧板上有能穿过左羊角管、右羊角管的通孔。
进一步地,左后车身安装支架、右后车身安装支架均包括上侧板、下侧板,且在上侧板与下侧板之间还连接有安装套管。
进一步地,上壳体、下壳体上还设置有工艺通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使用了薄壁壳体的上壳体、下壳体、左侧加强板、右侧加强板、中间加强板、左羊角管、右羊角管、左前胶节安装支架、右前胶节安装支架、转向器安装套管、左后车身安装支架、右后车身安装支架和下壳体上转向器安装凹槽等技术特征,使得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有效消除了承载的应力集中现象,节省了材料使用量、有效降低了前副车架的重量、且保证了副车架的强度和刚度,提高了转向器安装面的离地高,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拓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拓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520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