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操作角度可变和不遮挡影像视野的关节突骨凿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53175.1 | 申请日: | 2015-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426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张为;王亚朋;侯志勇;张英泽;申勇;丁文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为 |
主分类号: | A61B17/16 | 分类号: | A61B17/1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域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12 | 代理人: | 胡澎 |
地址: | 050000 河北省石家庄市自***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操作 角度 可变 遮挡 影像 视野 关节 突骨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脊柱外科的治疗器械,具体地说是一种操作角度可变和不遮挡影像视野的关节突骨凿。
背景技术
在腰椎每一个椎骨的两侧,都有一对向上突出的骨组织,称为上关节突,还有一对向下突出的骨组织,称为下关节突。相邻两个脊椎骨间同侧的一对关节突的位置上下相互对应,构成一个关节突关节,因此,每相邻两个脊椎骨间都有一对关节突关节。关节突关节构成了椎间孔的后壁,颈部和腰部的神经根从关节突关节的前方通过,因此,当椎间盘或关节突关节发生退变增生而出现骨刺时,就容易压迫神经根,使病人疼痛难忍。手术治疗的方式一般是去除骨刺或者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治疗方式,而目前国际脊柱微创外科领域已经公认椎间孔镜在此领域的主导。
椎间孔镜手术要想得到顺利实施,工作套管(又称“定向套管”或“工作通道”)的准确植入是手术成败的一个关键。由于工作套管需要通过椎间孔这一狭窄通道进入到椎管内,因此,对于患者具有腰椎先天发育异常或退变增生等的情形,关节突处的增生骨质将对手术入路形成阻挡,导致工作套管无法植入到正确的位置而使手术失败,更有因椎间孔狭窄而压迫神经的患者,关节突增生的骨质本身就是致病的病理因素而需要在手术时充分切除。
为解决关节突骨质对工作套管进入的阻挡,目前临床上是使用环锯或骨钻等器械在入路时对关节突处的骨组织进行薄层磨削(此时椎间孔镜还没有放入,操作是在没有可视视野下进行的,具有较大的操作风险),磨削掉的骨质很薄,厚度在0.5mm以内,以扩大工作套管进入的空间。对于需要更多切除关节突骨质的情况,则需要使用镜下高速磨钻对关节突骨质进行磨除,或使用镜下骨凿进行凿除。但是即便是配备了价格高昂的镜下磨钻系统,在实际操作中仍是极为困难的。因为镜下磨钻或骨凿均是通过整合在椎间孔镜内部的一个窄而长的通路进入的,而椎间孔镜连同其外面的工作套管都是刚性结构,镜下磨钻或骨凿进入后,其工作头端的活动度甚小,虽然有些设计将镜下磨钻或骨凿头端稍稍弯曲,但是弯曲的程度有限,否则器械便根本无法插入椎间孔镜的通路中。同时由于椎间孔镜的置入路径本身就是背离关节突的方向,所以就经常发生手术医生能够看到关节突的骨质但就是磨不到或凿不到骨质的尴尬局面。如果试图改变器械的操作方向,就只有强力下压工作通道和其中的椎间孔镜,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效果极为有限,而且还存在极大的风险和危险,因为,轻者可能造成器械的损坏,重者会造成患者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
综上所述,造成椎间孔镜下切除关节突骨质困难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目前的椎间孔镜是将成像、灌洗、操作等不同系统整合在一起,成像系统与操作系统相互制约,因此,不能有效地进行关节突的切骨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操作角度可变和不遮挡影像视野的关节突骨凿,以解决关节突去骨操作时使用环锯存在的安全性差和使用镜下器械存在的操作不便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操作角度可变和不遮挡影像视野的关节突骨凿,包括工作套管和套接在所述套管外部的拨凿杆;
所述工作套管为圆管体,内部设有贯通的轴向芯孔;
所述拨凿杆包括凿动部、连接部、驱动部和夹持部;所述凿动部和所述驱动部均是槽面为圆弧面的直槽体,所述凿动部的圆弧面向上凸起,其前端为尖端体;所述驱动部的圆弧面向下凸起,其后端连接所述夹持部;所述连接部为圆管体,所述圆管体的两个端面向同一侧倾斜;所述凿动部的后端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的上沿平滑对接,所述驱动部与所述连接部另一端的下沿平滑对接,所述凿动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驱动部组成Z形体。
所述凿动部的槽面和所述驱动部的槽面与所述连接部圆管体构成一个同心圆,该同心圆的内径略大于所述工作套管的外径。
在所述连接部的与所述凿动部相接的一端的下沿制有一个指向驱动部的圆弧形凹口。
所述凿动部的中心线与所述驱动部的中心线在一个平面上。
所述连接部的轴心线与所述凿动部的中心线和所述驱动部的中心线均在一个平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为,未经张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531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散热装置
- 下一篇:具有非接触充电功能的电子体温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