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泡沫辅助二氧化碳吞吐的采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53709.0 | 申请日: | 2015-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111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覃孝平;郑家朋;李良川;李一琳;孙桂玲;裴素安;骆洪梅;蒋丹;申成俊;陈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8/594 | 分类号: | C09K8/594;E21B43/16;E21B4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周静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段塞 二氧化碳 采油 水解聚丙烯酰胺 原油采收率 质量百分比 封堵剂 后置 前置 二氧化碳利用率 双子表面活性剂 氮气 原油开采 主体段塞 除氧剂 交联剂 窜流 开井 油藏 油井 预设 焖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泡沫辅助二氧化碳吞吐的采油方法,属于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领域。所述采油方法为:从油井依次向油藏注入泡沫前置段塞、二氧化碳主体段塞、泡沫后置段塞、封堵剂段塞以及水;焖井预设时间后开井进行原油开采;所述泡沫前置段塞和所述泡沫后置段塞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双子表面活性剂,1.00%~5.00%;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0.01%~0.05%;氮气,1.00%~10.00%;水,余量;所述封堵剂段塞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0.30%~0.50%;交联剂,0.30%~0.60%;除氧剂,0.01%~0.02%;pH调节剂,0.01%~0.02%;水,余量。采用该采油方法能够有效避免二氧化碳窜流,提高二氧化碳利用率,提高原油采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泡沫辅助二氧化碳吞吐的采油方法。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吞吐采油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在大庆油田、吉林油田以及冀东油田等油田得到广泛的应用。二氧化碳吞吐采油技术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向油层中注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焖井一段时间使二氧化碳在地层中扩散并溶解于原油中后,开井生产。
二氧化碳吞吐采油技术能够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在于:将二氧化碳注入油层后,二氧化碳将溶解在原油和地层水中使原油和地层水碳酸化。二氧化碳溶解于原油后,能够使原油粘度显著下降,从而提高原油的流度;而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会使水的粘度提高20%以上,从而降低水的流度。因此,二氧化碳能够改善原油和地层水的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从而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此外,二氧化碳还能够使原油体积膨胀,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烃,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小油相流动阻力,进一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本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油藏储层的非均质性,经过多轮二氧化碳吞吐后,二氧化碳会沿着储层中的高渗透带或大孔道窜流,波及范围大幅缩小;在开井生产时,二氧化碳还会沿着注入时的孔道原路返回,造成了二氧化碳的无效循环;从而导致现有的二氧化碳吞吐采油技术不能很好地起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作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二氧化碳窜流以及无效循环的泡沫辅助二氧化碳吞吐的采油方法。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泡沫辅助二氧化碳吞吐的采油方法,所述采油方法为:从油井依次向油藏注入泡沫前置段塞、二氧化碳主体段塞、泡沫后置段塞、封堵剂段塞以及水;焖井预设时间后开井进行原油开采;
所述泡沫前置段塞和所述泡沫后置段塞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
双子表面活性剂,1.00%~5.00%;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0.01%~0.05%;氮气,1.00%~10.00%;水,余量;
所述封堵剂段塞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0.30%~0.50%;交联剂,0.30%~0.60%;除氧剂,0.01%~0.02%;pH调节剂,0.01%~0.02%;水,余量。
进一步地,所述泡沫前置段塞的注入量为50t~200t;所述二氧化碳主体段塞的注入量为100t~600t;所述泡沫后置段塞的注入量为100t~500t;所述封堵剂段塞的注入量为20t~50t;所述水的注入量为30t~50t。
进一步地,所述泡沫前置段塞以5t/h~10t/h的排量注入;所述二氧化碳主体段塞以2t/h~5t/h的排量注入;所述泡沫后置段塞以5t/h~10t/h的排量注入;所述封堵剂段塞以2t/h~5t/h的排量注入。
进一步地,所述双子表面活性剂为磺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537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