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冷凝节流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54925.7 | 申请日: | 2015-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12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刘利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明天和创科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0 | 分类号: | B01D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600 北京市大兴***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凝 节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凝节流器,包括壳体二,所述壳体二的顶部设置有尾气出口二和尾气进口一,其中,所述尾气进口一与油气回收系统中的油气预处理装置的尾气出口一以及冷凝器的冷凝器尾气出口连接,所述壳体二的内部设置有与冷凝器一一对应连接的管道,该管道与所述壳体二一侧的出气管道连接,所述出气管道的直径大于所述管道直径之和,并且,所述出气管道与冷凝器压缩机连接,此外,所述壳体二的底端还设置有油水出口一,所述油水出口一与油水收集器连接。本发明用于油气回收系统中,实现了对尾气做进一步的处理,降低了油气回收系统的排放浓度,提高了油水回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冷凝节流器。
背景技术
油库、油罐、油箱和油桶等加油设施在加油、卸油过程中,由于油液位的上升或下降,导致油面上方空间不断排出油蒸汽或渗入空气,造成能源浪费、产生环境污染,埋下火灾隐患、影响燃油质量。为了减少油气的挥发,通常采用吸收、吸附或冷凝等工艺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将挥发的油气收集起来,使油气从气态转变为液态,重新变为燃油,达到回收利用的目的。目前常见的油气回收方法有吸附法、吸收法、膜分离法和冷凝法,具体如下:
吸附法是利用活性炭、硅胶等吸附剂对对油气/空气混合气吸附力的大小,实现油气和空气的分离。油气通过活性炭等吸附剂,油气组分吸附在吸附剂表面,然后再经过减压脱附或蒸汽脱附,富集的油气用真空泵抽吸到油罐或用其他方法液化;而活性炭等吸附剂对空气的吸附力非常小,未被吸附的尾气经排气管排放。该方法可以达到较高的处理效率,排放浓度低,但其工艺复杂,活性炭寿命低,失活后存在二次污染,吸附床容易产生高温热点,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吸收法是根据混合油气中各组分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的大小,来进行油气和空气的分离。一般采用油气与从吸收塔顶淋喷的吸收剂进行逆流接触,吸收剂对烃类组分进行选择性吸收,未被吸收的气体经阻火器排放,吸收剂进入真空解吸罐解吸,富集油气再用油品吸收。该方法工艺简单,投资成本低,但回收率太低,一般只能达到80%左右,无法达到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占地空间大。
膜分离法是利用特殊高分子膜对烃类有优先透过性的特点,让油气和空气混合气在一定压力的推动下,使油气分子优先透过高分子膜,而空气组分则被截留排放,富集的油气传输回油罐或用其他方法液化。该方法的缺点是膜寿命短、价格昂贵,操作要求高,易产生放电层,存在安全隐患。
冷凝法是利用烃类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蒸汽压差异,通过降温使油气中一些烃类蒸汽压达到过饱和冷凝成液态回收油气的方法。可以根据挥发气的成分、要求的回收率及最后排放到大气中的尾气中有机化合物浓度限值确定冷凝装置的最低温度,该方法工艺简单,安全性高,回收率高,可直接得到液态油。然而,目前,现有的冷凝法多因为油气浓度较低,整体耗能较高,而带来较高的运行费用。
本发明是针对现有的冷凝发油气回收技术进行改进的,提供了一种冷凝节流器,用于油气回收系统中,以实现对尾气做进一步的处理,降低油气回收系统的排放浓度,提高油水回收率。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冷凝节流器,用于油气回收系统中,实现对尾气做进一步的处理,降低油气回收系统的排放浓度,提高油水回收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冷凝节流器,包括壳体二,所述壳体二的顶部设置有尾气出口二和尾气进口一,其中,所述尾气进口一与油气回收系统中的油气预处理装置的尾气出口一以及冷凝器的冷凝器尾气出口连接,所述壳体二的内部设置有与冷凝器一一对应连接的管道,该管道与所述壳体二一侧的出气管道连接,所述出气管道的直径大于所述管道直径之和,并且,所述出气管道与冷凝器压缩机连接,此外,所述壳体二的底端还设置有油水出口一,所述油水出口一与油水收集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尾气进口一的末端延伸至壳体二内,并向所述管道弯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明天和创科贸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明天和创科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549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