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祛黄祛斑的保健药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55893.2 | 申请日: | 2015-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6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超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6 | 分类号: | A61K36/9066;A61P17/00;A61K31/71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3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祛斑 保健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组份的医用配制品,特别涉及一种祛黄祛斑的保健药。
背景技术
黄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色素代谢异常性皮肤病,表现为颜面部面积大小不等的对称性黄褐或淡黑色斑片,平摊于皮肤之上,抚之不碍手。祖国医学将本病称为“黧黑斑”、“肝斑”、“面尘”等。由于本病的发生既有明显的内分泌、神经系统或消化系统等功能失调的病因可循,又受到许多外界的理化因素如日晒、热幅射、外伤(搔抓、摩擦等)、接触光敏性药物或化合物、外用银制剂、汞制剂等的影响,因此一般主张内外治结合。
中医在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中所说的风邪似可以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如现代医学认识的日晒、热幅射、接触光敏性药物或化合物、外用银制剂、汞制剂等,均可以归结为风邪。因此,针对风邪而治的外用药还可以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配伍防紫外线、防辐射的药物。在配方中还应结合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酌情添加上述药物以使治疗有据可循。另外,对于剥脱性的药物,如附子、乌梅等,由于其皮肤剥脱作用会造成皮肤破损,易造成皮肤的色素沉着从而加重症状,应当慎用。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黄褐斑是由于黄褐斑患者皮损部位黑色素细胞活性增强,黑素和黑素小体均增加,进而表现出色斑。病理状态下,真皮内巨噬细胞可吞噬滴落入真皮的黑色素体,或沉着于真皮上层,或在细胞内降解,一部分经淋巴转移。色素的产生与排泄失去平衡,并过剩地聚集在表皮细胞内的部分,就形成色素沉着。黑色素的排泄有两条途径:一是从肾内排泄,另一是经皮肤排出,即黑色素被转移到角质蛋白中,随表皮生长移行到角质层,最后随角质层周期换新而脱落。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如局部针刺、体针、穴位注射、拔罐、刮痧、推拿、神阙穴贴敷、埋线、埋针、耳穴等)、外治法(如乳霜、面膜、洗剂、熏蒸方)和方药治疗等。已有方药包括逍遥散、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汤、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二至丸、归脾汤等;最常用的中药依次为积雪草、茯苓、黄原胶、白芍、柴胡、女贞子、甘草、熟地、白术、桃仁、丹皮、生地、赤芍、丹参、白芷、山萸肉、益母草、山药、女贞子、香附等。但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不能从根本上治疗黄褐斑,并且还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提高一种高效安全的防治 黄褐斑的药物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患病率有上升趋势,给当今许多爱美之人精神和生活上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黄褐斑属皮肤科常见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内分泌失调、遗传、药物与化妆品、某些慢性疾病、紫外线过度照射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内分泌失调是首要发病因素。色素斑最初即可为多发性,倾向于融合形成大小不一、不规则的斑片,对称分布于曝光露出的面部。以颧部、前额、两颊最突出,有时呈蝶翼状,偶见于上唇部。边缘清楚或呈弥漫性,局部无炎症及鳞屑。无自觉症状,色素随季节、日晒、内分泌变化等因素可稍有变化,往往经久不退,一部分于分娩后或停服避孕药后可缓慢消退。
有关黄褐斑的治疗,西药主要是剥脱剂(如维甲酸、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制剂、铅汞制剂、氧化剂或还原剂(如氢醌、双氧水),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或引起某些并发症。而中药制品则因其取材天然、安全性好、低副作用、文献资料丰富、临床疗效佳而备受青睐。中医理论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皆上行于面。”黄褐斑的发生与人体肝气郁结、瘀血阻滞、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痰浊内停等多种因索有关。其发病机制或由肝气郁结,日久化热,熏蒸于面而生;或因气滞血瘀,营卫失和,壅滞络脉,结于面而发;或因肝肾虚损,冲任失调,精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而成;或为脾虚失健,痰湿内生,浊邪阻滞于面而致。其临床多采内治、外治、针灸、按摩等治疗途径,侧重于从肝、脾、肾入手,纠正脏腑功能紊乱,消除气、瘀、痰、湿、热等病理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有关黄褐斑的西医内调大部分使用激素,改善内分泌为主;外治药物,临床西药虽有一定疗效,但效果尚欠满意,主要是剥脱剂(如维甲酸、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制剂、铅汞制剂、氧化剂或还原剂(如氢醌、双氧水),内服外调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或引起某些并发症;而中药内服药物有一些疗效,但是在药物生产成本较高,而且制备周期较长,制备方法繁琐;外用药物针对性差,个体施药不能从根本上治疗黄褐斑,并且还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寻找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黄褐斑的药物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超,未经刘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558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中药制剂
- 下一篇:一种具有生精助育功效的中药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