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储液器及具有该储液器的制冷循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59094.2 | 申请日: | 2015-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999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胡仿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方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3/00 | 分类号: | F25B43/00;F25B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15 | 代理人: | 朱庆华 |
地址: | 2153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储液器 具有 制冷 循环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液器,包括第一接管、储液容器和第二接管,储液容器底部设有开口,第二接管通过连接管与储液容器底部的开口连接,第一接管伸入储液容器内,一端管口在储液容器内,另一端管口在储液容器外,第一接管在储液器内的管口对着第二接管的管口,第一接管在储液容器内的管段开有小孔。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前述储液器的制冷循环系统。本发明的储液器在不储液模式下,制冷剂从第一接管直接进入第二接管,可减少制冷剂充注量5%,减少了储液器容积,节约成本;在储液模式时,系统循环时需要的制冷剂少时,系统多余的制冷剂存在储液器中,储液器的液位抬高;系统循环需要的制冷剂多时,储液器内的制冷剂会释放出来,液位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液器及具有该储液器的制冷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热泵机组中,常常需要使用到储液器,储液器的作用是平衡不同模式所需的制冷剂量。有的模式需要的制冷剂比较多,比如采用板式换热器的风冷热泵在制冷模式下需要多的制冷剂,盘管作为冷凝器有很长的过冷段、并且流速低,需要的制冷剂多;有的模式需要的制冷剂少,比如采用板式换热器的风冷热泵在制热模式下需要少的制冷剂,盘管作为蒸发器,气相空间多,需要的制冷剂少。储液器放置在板换侧,于板换和膨胀装置之间,板换作为冷凝器时,制冷剂从经过板换,冷凝出后进入储液器,储液器存纳多余的制冷剂,液体流出。现有储液器如图1所示,在不存液的时候,即储液器处于低压状态下,膨胀装置出口的两相制冷剂从左边管口进入储液器,在储液容器内形成一个高的液位,大约1/3的容器高度,制冷剂从右边管口流出,系统因此要增加一定量的制冷剂。增加了制冷剂的成本,另外也增加储液器的大小。
因此设计一种在不存液模式下低制冷剂存量储液器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储液器及制冷系统,减少储液器在不存液模式下的制冷剂存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储液器包括第一接管、储液容器和第二接管,储液容器底部设有开口,第二接管通过连接管与储液容器底部的开口连接,第一接管伸入储液容器内,一端管口在储液容器内,另一端管口在储液容器外,第一接管在储液器内的管口对着第二接管的管口,第一接管在储液容器内的管段开有小孔。
进一步的,连接管与储液容器底部开口连接的一端设有延长段,在连接管与储液容器底部开口的连接端设置延长段有利于形成液封,防止气流先于液体流出第二接管。
进一步的,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的直径相等,储液容器底部的开口直径为第一接管直径的1~3倍。
进一步的,第一接管在储液容器内的管口与储液容器底部开口的距离为第一接管直径的0.5~3倍。
进一步的,第一接管上的小孔的直径为第一接管直径的1/3~2/3。
本发明优选地,第一接管从储液容器的侧部伸入储液容器内,第一接管为圆弧形弯管结构,包括水平段、圆弧段和竖直段,水平段端的管口在储液容器外,竖直段端的管口在储液容器内并对着第二接管的管口,第一接管在其圆弧段内弯处的管壁上设有小孔。小孔在圆弧段内弯,在不进行储液时,制冷剂从第一接管进入,从第二接管流出,液体不会从小孔流出,小孔可以分流出部分气体,有利于进入连接管的液体含量多一些;在进行储液的时候,制冷剂从第二接管进入,从第一接管流出,小孔可以作为出液口,从连接管出来的制冷剂不是完全进入对应的接口,可以减少气泡流出。
本发明优选地,第一接管从储液容器的顶部竖直伸入储液容器内,第一接管在储液容器内一端的管口设有缩口,第一接管在靠近缩口一端的管壁上设有小孔。
进一步的,缩口为圆管变径结构,上端管口直径与第一接管的直径相等,下端管口直径为第一接管直径的0.25~0.8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方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昆山方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590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