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短须裂腹鱼人工繁殖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863420.7 申请日: 2015-12-01
公开(公告)号: CN105409845B 公开(公告)日: 2018-09-11
发明(设计)人: 潘晓赋;王晓爱;杨君兴;刘倩;杨坤凤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K61/10 分类号: A01K61/10;A01K61/17;A23K50/80;A23K10/20;A23K20/174;A23K20/24;A23K10/30;A23K10/22;A23K10/18
代理公司: 北京奉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4 代理人: 吴立;邹轶鲛
地址: 650223 云*** 国省代码: 云南;5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短须裂腹鱼 人工 繁殖 方法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短须裂腹鱼人工繁殖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饵料配制、亲鱼来源、亲鱼驯养、亲鱼选择、人工授精、鱼卵孵化和鱼苗饲养七个步骤。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不使用催产剂,短须裂腹鱼也能产卵产精且可获得较高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从根本上解决了塘养环境下野生鱼类雌雄不发育或发育不同步的问题;减少了对短须裂腹鱼亲鱼的损害并降低了养殖成本;更加合理、高效,提高了孵化率并减少了鱼卵资源的浪费;提高了鱼苗的存活率同时也降低了鱼苗的畸形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短须裂腹鱼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的方法,属淡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s、鲤科Cyprinidae、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裂腹鱼属Schizothorax,又称为缅鱼、沙肚。栖息于高原地区河流中的峡谷河段,以藻类为食,常集群生活,属于金沙江水系的中小型冷水性经济鱼类。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很受消费者喜爱。

近些年来,由于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各种不合理捕捞手段频繁使用,现存的短须裂腹鱼资源量已大大减少,使其市场售价日显昂贵。极高的市场价值和紧缺的资源量,使得研究一种高效简约的短须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日显重要。

虽然淡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仍未解决野生鱼类从野生环境进入塘养环境后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中首当其冲的当属生殖功能紊乱,塘养环境下很难观察到许多珍稀鱼类产卵前相互发情追逐和自然产卵的现象,因此野生珍稀鱼类在塘养环境下很难实现自我繁衍。而对于许多鱼类而言,不可能完全模仿鱼类繁殖季节的生态环境,因此,常需注射高效鱼类催产剂诱导鱼类产卵产精。催产剂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鱼类人工繁殖的问题,可使鱼类产卵产精并能正常受精,获得正常后代,但却未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仍寄希望于亲鱼培育,使得野生鱼类在塘养环境下能自然产卵产精。

现有的专利和文献中虽提及亲鱼培育,但仍停留在亲鱼培育是为催产剂的使用服务的初级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亲鱼培育是不成功的,成功的亲鱼培育是建立在对鱼类野外生态和繁殖习性极度了解的基础之上,并具有多年池塘养殖经验,以实现鱼类在塘养环境下能自然产卵产精,为实现鱼类的自我繁衍奠定基础。经文献检索,未有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短须裂腹鱼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方法,以实现短须裂腹鱼在塘养环境下自然产卵产精,不使用催产剂仍可获得较高的受精率,而独特的鱼类孵化方法能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鱼卵,提高孵化率,鱼苗的分阶段饲养也提高了鱼苗的存活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短须裂腹鱼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亲鱼采集;2)亲鱼驯养:将消毒后的亲鱼放入经消毒清洗的驯养池中,并在池上加盖黑色遮光网;每天投喂人工合成颗粒饲料两次;3)亲鱼选择:选取形态正常、生长良好、无疾病的雌雄亲鱼置于于玻璃缸中,调整玻璃缸内水流速20-25m/分钟,水质透明度100-105cm,溶解氧5.9-6.8mg/L,pH 7.0-7.4,渗透压2.8-4.7mOsm/L,温度10-12℃;4)人工授精:从玻璃缸中挑选出体质健康,状态良好且性成熟的亲鱼进行人工授精,在人工受精过程中,用渗透压272-298mOsm/L,温度11-12℃的生理盐水轻轻冲洗精卵混合物,将精卵混合物放置于孵化缸中孵化;5)鱼卵孵化:将鱼卵入孵化玻璃缸,注入清水,水面在鱼卵上方4-5cm,孵化缸内无强光源照射,水温8-11℃,pH 7.0-7.4,溶解氧6.4-7.5mg/L,渗透压2.5-3.5mOsm/L;6)鱼苗饲养:鱼苗破膜后9天开始进食,进食期分阶段投喂不同饲料,每天用硝化细菌按15-17g/m2调节水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634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