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跳跃策略的多峰值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67811.6 | 申请日: | 2015-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599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冰;胡庆燚;田敏;陈俊马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F1/67 | 分类号: | G05F1/67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009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跳跃 策略 峰值 阵列 最大 功率 跟踪 算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跳跃策略的多峰值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属于光伏阵列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面对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问题,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光伏发电作为当前利用太阳能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开发和利用得到不断的发展。为了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光电转换效率,应使光伏组件动态地工作在最大功率点附近,并匹配合适的MPPT算法(如电导增量法)找到最大功率点。理想状态下,可认为光伏组件内部的每个光伏电池都工作在相同的环境,其输出是完全相等的,因此光伏组件在日照强度以及工作温度恒定的情况下,其P-U特性曲线存在唯一的最大功率点。
然而在局部阴影条件下,失配的电池不但对组件输出没有贡献,而且会消耗其余电池产生的能量,导致局部过热,产生热斑效应。当若干个光伏组件串联成光伏阵列时,为了避免产生“热斑”,需要在光伏组件两端并联旁路二极管,当某组件被遮挡时,该旁路二极管导通,使组件的输出特性发生较大变化,显示出多峰值特性。局部阴影下P-U曲线的多峰值特性使系统对最大功率点的跟踪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常规的MPPT算法会使系统陷于局部峰值而无法跟踪到真正的最大功率点,降低了光伏组件对光能的利用率,导致系统的输出功率大幅度降低,造成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跳跃策略的多峰值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解决目前局部阴影下常规的MPPT算法会使系统陷于局部峰值而无法跟踪到全局最大功率点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跳跃策略的多峰值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
1)对光伏阵列是否出现部分遮挡进行采样判定:若没有出现,功率跟踪模块采用电导增量法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
2)若光伏阵列出现部分遮挡时,进行采样判定,构建负载线函数;
21)光伏阵列单元的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ISC的确定:包括标况条件下与任意条件下值的确定:
在标况条件下,通过查阅光伏电池组件性能参数表可以获得光伏阵列单元的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ISC的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678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