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条形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72164.8 | 申请日: | 2015-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7275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李九生;孙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学院 |
主分类号: | G02B6/126 | 分类号: | G02B6/12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周期结构 输出端 太赫兹波 偏振分束器 信号输入端 第二信号 条形金属 传输层 金属层结构 偏振分束 输出 分束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条形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它包括信号输入端、第一信号输出端、第二信号输出端、条形金属传输层、基体、金属层结构、条形金属传输层包括四个第一条形周期结构,四个第二条形周期结构,四个第三条形周期结构,四个第四条形周期结构,太赫兹波从信号输入端水平输入,第一信号输出端输出TM波,第二信号输出端输出TE波,获得偏振分束性能。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分束率高,尺寸小,成本低、易于集成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束器,尤其涉及一种条形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电磁波谱上介于发展已相当成熟的毫米波和红外光之间的太赫兹波无疑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太赫兹波频率0.1~10THz,波长为30μm~3mm。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太赫兹波产生和检测方法,与传统的微波技术和光学技术相比较,人们对该波段电磁辐射性质的了解甚少,以至于该波段成为了电磁波谱中的太赫兹空隙。随着太赫兹辐射源和探测技术的突破,太赫兹独特的优越特性被发现并在材料科学、气体探测、生物和医学检测、通信等方面展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可以说太赫兹技术科学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基础问题,又是新一代信息产业以及基础科学发展的重大需求。高效的太赫兹辐射源和成熟的检测技术是推动太赫兹技术科学发展和应用的首要条件,但太赫兹技术的广泛应用离不开满足不同应用领域要求的实用化功能器件的支撑。在太赫兹通信、多谱成像、物理、化学等众多应用系统中,对太赫兹波导、开关、偏振分束器、滤波及耦合等功能器件的需求是迫切的。
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是一类重要的太赫兹波功能器件,近年来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然而现有的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大都存在着结构复杂、分束率低、成本高等诸多缺点,所以研究结构简单、分束率高、成本低的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意义重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高分束率的条形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条形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包括信号输入端、第一信号输出端、第二信号输出端、条形金属传输层、基体、金属层结构,条形金属传输层和金属层结构分别附着于基体正面和反面;条形金属传输层上列有四排周期结构,每排从左至右列有第一条形周期结构、第二条形周期结构、第三条形周期结构和第四条形周期结构,金属层结构由三十个第五矩形金属排列组成,太赫兹波从信号输入端水平输入,第一信号输出端输出TM波,第一信号输出端输出的TM波的出射方向与入射信号的射入方向的角度为θ,第二信号输出端输出TE波,获得偏振分束性能。
所述的条形金属传输层的厚度为1~2μm,所述的基体的厚度为500~520μm,所述的金属层结构的厚度为1~2μm。所述的第一条形周期结构由五个第一矩形金属排列组成,五个第一矩形金属的间距均为5~6μm,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长为50μm~51μm,宽为4μm~5μm。所述的第二条形周期结构由五个第二矩形金属排列组成,五个第二矩形金属的间距均为5~6μm,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长为70μm~71μm,宽为4μm~5μm。所述的第三条形周期结构由五个第三矩形金属排列组成,五个第三矩形金属的间距均为5~6μm,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长为80μm~81μm,宽为4μm~5μm。所述的第四条形周期结构由五个第四矩形金属排列组成,五个第四矩形金属的间距均为5~6μm,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长为90μm~91μm,宽为4μm~5μm。所述的三十个第五矩形金属的间距均为6~7μm,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长为500μm~501μm,宽为4μm~5μm。所述的θ为32度。所述的基体的材料为有机硅聚合物材料,第一信号输出端和条形金属传输层的材料为铜。
本发明的条形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分束率高,尺寸小,体积小,便于制作等优点,满足在太赫兹波成像、医学诊断、太赫兹波通信等领域应用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条形太赫兹波偏振分束器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学院,未经中国计量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721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