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肝旺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78653.4 | 申请日: | 2015-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880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吴姗姗;刘今晓;宋毅斐;王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姗姗;刘今晓;宋毅斐;王茜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 | 分类号: | A61K36/896;A61P1/04;A61K35/57 |
代理公司: | 济南智圆行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31 | 代理人: | 刘尔才 |
地址: | 250001 山东省济南市经***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肝旺脾虚型 溃疡性 结肠炎 药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肝旺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
背景技术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最多见,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其症状轻重不一。
病因: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以遗传因素为背景,感染和环境因素通过启动肠道免疫和非免疫系统,使肠粘膜对抗原呈高敏反应,免疫调节功能紊乱,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最终导致肠粘膜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所致。祖国传统中医学认为,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或感受外邪,损伤脾胃,酿生湿热,均可导致湿热蕴结大肠,肠道气血凝滞,壅而生脓,腑气传导逆乱,故见腹痛,腹泻,便下粘液、脓血等症。如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导致肝脾不和,也可腹痛腹泻。若病情迁延日久,导致脾胃虚弱,或脾病及肾,脾肾阳虚,则经常腹痛溏泄或五更泄泻。
临床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排出含有血、脓和黏液的粪便,常伴有阵发性结肠痉挛性疼痛,并里急后重,排便后可获缓解。轻型患者症状较轻微,每日腹泻不足5次。重型每日腹泻在5次以上,为水泻或血便,腹痛较重,有发热症状,体温可超过38.5℃,脉率大于90次/分。暴发型较少见。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腹泻量大,经常便血。体温升高可达40℃,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疾病日久不愈,可出现消瘦、贫血、营养障碍、衰弱等。部分患者有肠道外表现,如结节性红斑、虹膜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小胆管周围炎等。
中医根据患者不同体质及症状,将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为:
1、温热蕴毒: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粪便夹有脓血,黏液,苔黄腻,脉滑数;
2、脾虚湿滞:大便时溏埘泻,迁延日久,稍进油腻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粪便带有黏液或脓血夹不消化食物,纳呆脘闷,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
3、肝旺脾虚:腹沼多于情绪紧张或激动后发生,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或伴有里急后重,胸胁胀痛,腕闷纳呆,矢气频作,苔薄白,脉弦细。
辅助检查:
首先,主要依靠纤维结肠镜检,因为90%~95%患者直肠和乙状结肠受累,因此事实上通过纤维乙状结肠镜检已能明确诊断。镜检中可看到充血、水肿的黏膜,脆而易出血。在进展性病例中可看到溃疡,周围有隆起的肉芽组织和水肿的黏膜,貌似息肉样,或可称为假息肉形成。在慢性进展性病例中直肠和乙状结肠腔可明显缩小,为明确病变范围,还是应用纤维结肠镜作全结肠检查,同时作多处活组织检查以便与克隆结肠炎鉴别。
其次,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也是一项有助诊断的检查,特别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在钡灌造影中可见到结肠袋形消失,肠壁不规则,假息肉形成以及肠腔变细、僵直。虽然钡剂灌肠检查是有价值的,但检查时应谨慎,避免肠道清洁准备,因为它可使结肠炎恶化。无腹泻的病例检查前给3天流质饮食即可。有腹部征象的病例忌作钡剂灌肠检查,而应作腹部X线平片观察有无中毒性巨结肠、结肠扩张以及膈下游离气体征象。
并发症:
1、中毒性结肠扩张:在急性活动期发生,发生率约2%。是由于炎症波及结肠肌层及肌间神经丛,以至肠壁张力低下,呈阶段性麻痹,肠内容物和气体大量积聚,从而引起急性结肠扩张,肠壁变薄,病变多见于乙状结肠或横结肠。诱因有低血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阿片类药物等。临床表现为病情迅速恶化,中毒症状明显,伴腹胀、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白细胞计数增多。X线腹平片可见肠腔加宽、结肠袋消失等。易并发肠穿孔。病死率高。
2、肠穿孔:发生率为1.8%左右。多在中毒性结肠扩张基础上发生,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出现膈下游离气体。
3、大出血:是指出血量大而要输血治疗者,其发生率为1.1%~4.0%。除因溃疡累及血管发生出血外,低凝血酶原血症亦是重要原因。
4、息肉:本病的息肉并发率为9.7%~39%,常称这种息肉为假性息肉。可分为黏膜下垂型、炎型息肉型、腺瘤样息肉型。息肉好发部位在直肠,也有人认为降结肠及乙状结肠最多,向上依次减少。其结局可随炎症的痊愈而消失,随溃疡的形成而破坏,长期存留或癌变。癌变主要是来自腺瘤样息肉型。
5、癌变:发生率报道不一,有研究认为比无结肠炎者高多倍。多见于结肠炎病变累及全结肠、幼年起病和病史超过10年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姗姗;刘今晓;宋毅斐;王茜,未经吴姗姗;刘今晓;宋毅斐;王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786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