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型电力送出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79154.7 | 申请日: | 2015-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529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王长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长明 |
主分类号: | H02J3/01 | 分类号: | H02J3/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042 山东省临***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型 电力 送出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输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节能型电力送出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力送出系统,即供电系统,供电系统是由电源系统组成的产生电能并供应和输送给用电设备的系统。电力供电系统大致可分为TN、IT、TT三种,其中TN系统又分为TN-C、TN-C、TN-C-S三种表现形式。
众所周知,在输电过程中,会消耗很大的电能,造成了能量的损失,与政府提倡的节能减排相违背。面对这一问题,其主要解决方式为确保供电的稳定性和维持良好的电力品质。近年来,由于非线性负载的大量使用和精密设备对电源品质要求的严谨,如何保证供电环境不受不良电力品质的影响便成为电力公司工业界及相关研究机构所重视的课题。在电力系统中,谐波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非线性负载所致,当电流经负载时,与所加的电压不呈线性关系,就形成了非正弦波,从而产生谐波,而谐波的产生正是影响电力输送系统增加能耗最主要的因素,谐波的产生不仅会影响输电的质量与品质,而且最为主要的是使输电线系统不稳定,增加能耗,使其输送功率大大降低,恰恰违背了政府所提倡的节能减排理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型电力送出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节能型电力送出系统,包括市电,所述市电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整流器的输入端,所述整流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感抗阻流装置的输入端,所述感抗阻流装置包括阻流线圈与补偿线圈,且整流器的输出端与阻流线圈的左端电性连接,所述阻流线圈与补偿线圈分别套接于同轴铁芯的左右两端,所述阻流线圈的右端与补偿线圈的左端的连接处和升压变压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升压变压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高压阻抗模拟器的输入端,所述高压阻抗模拟器的输出端与降压变压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降压变压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低压阻抗模拟器的输入端,所述低压阻抗模拟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滤波器的输入端,所述滤波器的输出端与负载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补偿线圈的调整端设置有调节抽头,且调节抽头与补偿线圈的右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阻流线圈的数量不少于两组,且每组阻流线圈均为双砸线圈。
优选的,所述补偿线圈的数量不少于两组,且每组补偿线圈均为双砸线圈。
优选的,所述整流器包括变压器与二极管,且所述二极管串联与变压器的一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滤波器包括第一电容C、第二电容C、第一电阻R与第二电阻R,且所述第一电容C、第二电容C通过并联的方式电性连接,且第一电阻R与第二电阻R通过串联的方式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节能型电力送出系统原理简单,通过升压变压器、高压阻抗模拟器、降压变压器与低压阻抗模拟器的配合,有效的改变了电压的大小,使输送过程中的电压更加稳定,有效的控制负荷大小、谐波、系统电压等影响输送功率的因素,使该系统在输送电力的过程中减小能耗,更加节能;并且,在其电路中加入感抗阻流装置,通过阻流线圈、补偿线圈与同轴铁芯的相互作用,通过互感与电磁平衡原理,可以消除杂波以及谐波干扰,进而提高功率,增加有效电力量,电压电流被维持稳定大小,节能效果明显;并且,加入整流器与滤波器的结构,使该系统在输送电力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降低消除谐波对输送电路的干扰,有效的提高了节能的效果,并提高输电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原理框图;
图2为本发明感抗阻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整流器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滤波器电路原理图。
图中:1市电、2整流器、3感抗阻流装置、31阻流线圈、32同轴铁芯、33补偿线圈、4升压变压器、5高压阻抗模拟器、6降压变压器、7低压阻抗模拟器、8滤波器、9负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长明,未经王长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791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