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右旋兰索拉唑-异烟碱共晶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83515.5 | 申请日: | 2015-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17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2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禄;李健慧;汪莲艳;付雪;邓宗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401/12 | 分类号: | C07D401/12;C07D213/81;A61K31/4439;A61P1/04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兰索拉唑 异烟碱 右旋 共晶 非共价结合 晶体复合物 生物利用度 残留溶剂 晶型纯度 原料杂质 摩尔比 溶解度 衍射峰 水中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右旋兰索拉唑‑异烟碱共晶及其应用。所述共晶是由右旋兰索拉唑和异烟碱按照1:1的摩尔比非共价结合形成的晶体复合物,其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中包括以下2θ角表示的衍射峰:5.4±0.1、10.8±0.1、12.9±0.1、15.0±0.1、16.2±0.1、18.5±0.1、19.2±0.1、20.0±0.1、22.1±0.1、22.7±0.1、24.4±0.1、25.9±0.1、26.3±0.1、27.1±0.1、27.5±0.1、31.5±0.1、32.6±0.1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右旋兰索拉唑‑异烟碱共晶晶型稳定性优异,在超纯水中有更大的最大表观溶解度,生物利用度高,且其制备方法简单,条件温和,重复性高,可便捷稳定的获取产物,且产物晶型纯度高,无明显原料杂质和残留溶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右旋兰索拉唑共晶,特别涉及一种右旋兰索拉唑-异烟碱共晶、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兰索拉唑,化学名2-[[3-甲基-4-(2,2,2-三氟乙氧基)吡啶-2-基]甲基亚磺酰基]-1H-苯并咪唑,英文名Lansoprazole,是由日本武田公司在1991年开发的世界上第二个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1992年初正式投放市场。作为质子泵抑制剂,它作用于胃壁细胞的H+-K+-ATP酶,使胃壁细胞的H+不能转运到胃中去,从而胃液中胃酸量大为减少,临床上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佐-艾综合征(胃泌素瘤)的治疗,疗效显著,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2009年1月30日,美国FDA批准日本武田制药公司研发的新药右旋兰索拉唑上市。右旋兰索拉唑,英文名dexlansoprazole或R-Lansoprazole,是兰索拉唑的R型对映体。其获准上市是基于在20多个国家对约6000例糜烂性和非糜烂性GERD患者临床评价的全球性研究结果。右旋兰索拉唑控释胶囊与兰索拉唑进行了2项相同设计的8周随机双盲对照治疗糜烂性食管炎。8周时,右旋兰索拉唑较兰索拉唑获得较高的治愈率,且患者耐受性好。
然而,右旋兰索拉唑水溶性极差,而且对光、热、湿敏感,因此寻找其新的晶型,水合物,溶剂化物,盐或共晶来改善右旋兰索拉唑的这些缺点,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右旋兰索拉唑-异烟碱共晶、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实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右旋兰索拉唑-异烟碱共晶,其化学式如式(Ⅰ)所示:
进一步的,所述右旋兰索拉唑-异烟碱共晶是由右旋兰索拉唑和异烟碱按1:1的摩尔比非共价结合形成的晶体复合物。
进一步的,所述右旋兰索拉唑-异烟碱共晶的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中,在衍射角度2θ为5.4±0.1、10.8±0.1、12.9±0.1、15.0±0.1、16.2±0.1、18.5±0.1、19.2±0.1、20.0±0.1、22.1±0.1、22.7±0.1、24.4±0.1、25.9±0.1、26.3±0.1、27.1±0.1、27.5±0.1、31.5±0.1、32.6±0.1度处具有特征峰。
进一步的,以甘氨酸定标(-347.0ppm),所述右旋兰索拉唑-异烟碱共晶的15N固体核磁共振谱图中在-59.8±0.1、-91.2±0.1、-132.5±0.1、-230.1±0.1、-276.9±0.1ppm处具有特征峰。
进一步的,所述右旋兰索拉唑-异烟碱共晶的制备方法为溶剂结晶法,其中采用的溶剂为乙腈或含乙腈的混合溶剂。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制备所述右旋兰索拉唑-异烟碱共晶的方法,其包括:以右旋兰索拉唑和异烟碱为原料,采用溶剂结晶法制得所述右旋兰索拉唑-异烟碱共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835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