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功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83963.5 | 申请日: | 2015-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14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万欣;周伟松;刘道广;许军;薄涵亮;梁仁荣;王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10 | 分类号: | H01L29/10;H01L29/51;H01L29/78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李志东 |
地址: | 10008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功率 金属 氧化物 半导体 场效应 晶体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功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 晶体管。
背景技术
功率MOSFET(功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是航天电源中的 核心电子器件。功率MOSFET在应用到航天环境中时会有以下三种辐射效应, 分别是总剂量效应,单粒子烧毁效应和单粒子栅击穿效应,这些效应会严重影 响功率MOSFET器件在航天环境中的应用。为了抑制这些辐照效应,需要加 入与商用器件不同的设计和工艺来实现抗辐射的功率MOSFET。这些工艺和 设计需要同时考虑抑制三种辐射效应,并且尽可能不(或尽量少)的牺牲器件 的常规电性能。
单粒子烧毁是功率MOSFET应用于单粒子辐射环境中的一种特有现象。 如果某种功率MOSFET,其击穿电压为300V,即在关断状态下,漏极可承受 300V的电压。但是如果环境中有单粒子辐射,其关断状态下可承受的电压会 下降到只有约50V。传统的抗单粒子辐射设计是在外延层引入一层缓冲层的方 法来提高器件抗单粒子烧毁能力,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会显著增加器件的导 通电阻。
因而,目前关于抗辐射功率MOSFET的相关研究仍有待深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 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抗辐照能力较高的功率MOSFET。
针对现有技术中功率MOSFET抗辐射效应(总剂量效应,单粒子烧毁效 应和单粒子栅击穿效应)能力不理想的问题,发明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验, 意外地发现,提高功率MOSFET沟道区的掺杂能够明显提高器件的抗单粒子 烧毁能力,且能够保持器件的电性能,几乎不会增加器件的导通电阻,进一步 地,发明人发现同时采用高介电常数材料作为器件的栅介质,可以有效降低栅 介质中的电场强度,保持器件的阈值电压不变。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功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功率 MOSFET)。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功率MOSFET包括:衬底、外延区、阱 区、源区、沟道区、栅介质、栅、隔离介质及源极金属,其中,沟道区的掺杂 量不低于2e18/cm3。发明人惊喜地发现,提高沟道区的掺杂量,可以有效提高 器件(即功率MOSFET)的抗单粒子烧毁能力,且器件的导通电阻几乎不会 增加,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功率MOSFET在提高器件抗辐射能力的同时,最 大限度的保持了器件的电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栅介质可以由高介电常数材料形成。由此,采用高 介电常数材料作为器件的栅介质来降低其中的电场强度,保持器件的阈值电压 不变,从而提高器件的抗单粒子栅击穿能力。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高介电常数材料的介电常数不低于7.5。由此,栅 介质中的电场强度显著降低,器件抗单粒子栅击穿能力显著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高介电常数材料为选自氧化铝、HfO2中的至少一 种。由此,不仅能够有效实现降低栅介质中电场强度,提高器件抗单粒子栅击 穿能力,且材料来源广泛,成本较低,易于实现。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功率MOSFET,由于提高了器件沟道区的掺杂浓度, 显著提高了器件的抗单粒子烧毁能力;同时由于采用了高k材料(高介电常数 材料)作为器件的栅介质,保持了器件的阈值电压,且可以降低氧化层中的电 场强度,使得在提高器件的抗辐射能力的同时,能够不增加器件的导通电阻, 最大限度的保持器件的电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功率MOSFET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普通功率MOSFET的半元胞结构示意图;
图3为功率MOSFET的掺杂浓度图;
图4为普通功率MOSFET在漏极电压为40V和漏极电压为50V时漏极电 流随时间变化的仿真曲线;
图5为功率MOSFET的电场强度分布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功率MOSFET的栅介质材料厚度、栅介质中 的电场强度随栅介质材料介电常数的变化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839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 下一篇: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