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气体应急情况斜喷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84275.0 | 申请日: | 2015-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164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刘红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煜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7/02 | 分类号: | B62D37/02;B60L8/00;B60T7/12;B60T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24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气体 应急 情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新能源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可以利用风能的高压气体应急情况斜喷装置。
背景技术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太阳能是由太阳内部氢原子发生氢氦聚变释放出巨大核能而产生的,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并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太阳能是一种干净的可再生的新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人们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太阳能电池就是利用太阳能工作的。风能是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由于地面各处受太阳辐照后气温变化不同和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因而引起各地气压的差异,在水平方向高压空气向低压地区流动,即形成风。风能资源决定于风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风能年累积小时数。风能密度是单位迎风面积可获得的风的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和空气密度成正比关系。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蕴量巨大,全球的风能约为2.74×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
在现有的汽车技术中,汽车的动力来源还主要来自发动机。发动机以燃烧石油原料为主,在为汽车提供动力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量的污染。在现有技术中,能同时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的汽车,还没有出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高压气体应急情况斜喷装置,可以利用风能为汽车提供一定的动力,并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车身、发动机、储电器、控制器、前车轮、后车轮、排气管、线束、风向风速监测器、第一电机、第一伸缩杆、风板、第二电机、第二伸缩杆、太阳能发电装置、热电转换装置、高压气罐、电磁阀、喷管、受力传感器,发动机、储电器、控制器分别布置在车身的前部,前车轮、后车轮分别布置在车身的底部,发动机、储电器、控制器之间通过线束相连接,风向风速监测器布置在车身顶部前端,四个第一电机均匀布置在车身顶部后端,第一伸缩杆的下端与第一电机相连接,第一伸缩杆的上端与风板相连接,四个第二电机均匀布置在车身顶部前端,第二伸缩杆的下端与第二电机相连接,第二伸缩杆的上端与太阳能发电装置相连接,热电转换装置布置在排气管上,高压气罐布置在车身的底部,喷管的一端与高压气罐相连接,喷管的另一端斜伸向车身的下部,电磁阀布置在喷管上,受力传感器布置在车身的前部,风向风速监测器、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太阳能发电装置、热电转换装置、电磁阀、受力传感器均通过线束与控制器相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第一电机、第二电机为步定伸缩电机,风板的横截面为长方形,风板四个角的伸缩高度由控制器根据不同的车速、风速、风向进行控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可以利用风能为汽车提供一定的动力,并能利用太阳能发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汽车的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车身,2、发动机,3、储电器,4、控制器,5、前车轮,6、后车轮,7、排气管,8、线束,9、风向风速监测器,10、第一电机,11、第一伸缩杆,12、风板,13、第二电机,14、第二伸缩杆,15、太阳能发电装置,16、热电转换装置,17、高压气罐,18、电磁阀,19、喷管,20、受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煜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煜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842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