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香椿芽材两用培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84584.8 | 申请日: | 2015-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323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李月文;刘代华;李继晖;耿养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1/00;A01G7/06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谭春艳 |
地址: | 400036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香椿 两用 培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香椿栽培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红香椿芽材两用的培育方 法。
背景技术
红香椿[Toonasinensis(A.Juss.)Roem]在我国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是我 国重要的特产资源,也是重庆特色乡土优良树种之一。
红香椿树嫩芽俗称“红香椿头”,可供食用,是我国特有的、具有天然香味、 绿色无公害的木本蔬菜,因其含有独特的芳香味挥发油,不仅口感香脆多汁, 而且营养和药用价值也很高。红香椿芽作为一种名、稀、特、药食兼用的新型 蔬菜,将备受人们青睐。目前市场上红香椿芽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在食 品安全与健康问题成为当前国内外日益关注焦点的背景下,红香椿的绿色、营 养、保健的优点迎合了现代人追求健康饮食时尚的新潮流,深受人们的喜爱, 是目前最理想的环保绿色食品之一,具有很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红香椿树木材坚重富有弹性,呈红褐色,不翅不裂,耐腐,材质优良,有 “中国桃花心木”之誉。具有抗风沙、净空气、保水源、抗污染、抗干旱、抗寒 冷的特性。树皮灰褐色,环孔材,显心材,边材红褐或灰红褐、心材深红褐色; 芽薹及嫩叶棕红、叶面光滑、色泽鲜红、香味浓郁;速生丰产,属经济林及用 材林兼用型树种。
目前红香椿的种植为矮化密植,只为采芽,这样其经济价值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经济价值高的红香椿芽材两用的培育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红香椿芽材两用培育方法,其 特征在于:造林后在植株长到2.5m以上后,在2.5m位置截干,在2.2m-2.5m 之间培育采芽侧枝,2.2m及以下部位用于长成木材。
包括如下步骤:
(1)选苗:选根系完整、苗型粗壮、无机械损伤、顶芽饱满的红香椿1年生 Ⅱ级裸根苗木,苗高60cm-80cm,地径0.6cm-0.8cm;
(2)选地:选择海拔高度400m-600m、坡度在15°-20°、土层厚度≥40cm、 湿润、肥沃的黄壤土或黄棕壤、土壤pH值为5.5-8.0的耕地;
(3)整地:清除杂草、灌木和采伐剩余物;穴状整地,每穴施30kg-50kg 腐熟的有机肥;
(4)造林:分春季3月上中旬和秋季10月下旬造林;栽植后埋实、立即浇水, 待水渗下后,基部培土保墒;
(5)定干:在红香椿树高度长到2.5m以上时,在2.5m部位截干,截干时做 到剪口平滑,防止撕裂树皮,并用液体石蜡或油漆密封剪口,截干后,开沟施 肥,每亩追施45-55kg复合肥,以促进隐芽萌发;
(6)一级侧枝培养:定干后在红香椿树上端2.2m-2.5m处选择3-5个方向合适、 分布均匀、节间距离不超过10cm-14cm的幼芽培养成一级侧枝,其余幼芽全部抹 掉,然后定时摘心,做好日常管理;
(7)短截:待一级侧枝长到50cm-60cm时,进行短截,保留20cm-30cm枝 桩,促其先端发生第二级侧枝;
(8)二级侧枝培养:翌年春季采收结束后,在一级侧枝枝桩上选择2-3个方 向合适、分布均匀的隐芽培养二级侧枝,其余幼芽全部抹掉,以后按此方法培 养三级侧枝;
(9)管抚:幼林每年1-2次除草松土,注意施肥、浇水、防病虫害。
在上述方案中:采收方法为:造林三年后可采芽,将枝条等量分成两组:一 组是采芽枝;另一组是营养枝:轮流采摘;具体的:
头一年先采采芽枝组的顶芽,然后采侧枝芽,一年可采收3-4次,秋季将 枝条回缩短截;回缩短截后新萌发的新枝为过渡枝,不再采芽,任其恢复生长;
头一年营养枝组可适量采摘部分顶芽,6-7月通过摘心,促其多萌发侧枝, 多形成顶芽;
第二年,上年的营养枝作为采芽枝进行采芽;上年的过渡枝作为营养枝, 以后以此类推,周而复始。
在上述方案中:一级侧枝培养步骤中,定时摘心为:当年5-6月份进行第 一、二次摘心,此时枝萌发率最高,90%以上都能萌发新枝;7月份进行第三 次摘心,8月份进行第4次摘心。
在上述方案中:造林后前3年,可在林内套种低矮植物,作物与红香椿苗 之间应保持50cm距离。
在上述方案中:采芽以芽色紫红、芽长10cm-15cm为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8458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