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冠簧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84992.3 | 申请日: | 2015-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52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彭易平;茆玉龙;胡兵波;韩言言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11 | 分类号: | H01R13/11;H01R13/115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杨林洁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冠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冠簧,尤其涉及一种可与对接插头具有多层次接触点的冠簧,可稳定地进行大电流传输。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电动汽车等的电源传输接口,通常采用冠簧插孔或普通的密绕线簧插孔。一方面,由于该种电源传输接口需要大电流通过,从而对其中接触件的接触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大电流传输过程中,接触件的发热情况也是该种电源传输接口需要特别考虑的另一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冠簧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与对接插头具有多层次接触点的冠簧可稳定地进行大电流传输。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冠簧,包括沿所述冠簧轴向分设于所述冠簧两端的端带、位于两个端带之间的中带、连接于每个所述端带与所述中带之间且间隔设置的若干簧片;每一所述端带、中带及连接该端带与所述中带的所述簧片的组合呈腰鼓型设置;每一簧片具有朝向所述冠簧的轴心方向突伸的接触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有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冠簧的轴心的距离相等。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分设于所述中带两侧的所述簧片呈对称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分设于所述中带两侧的所述簧片呈交错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簧片在所述冠簧圆周方向上均匀且平行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带具有位于所述冠簧两端的端部以及连接所述端部与若干所述簧片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径自端部的一端朝向连接簧片的一端逐渐减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带具有位于中间的中心带以及分设于所述中心带两侧并连接所述中心带与所述簧片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径连接中心带的一端朝向连接簧片的一端逐渐减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簧片在所述端带与所述中带之间沿所述冠簧轴线方向延伸,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簧片在所述冠簧轴线方向上的中间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部朝向所述冠簧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设有凸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冠簧具有开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冠簧通过在中带两侧均设有簧片,且每一簧片具有朝向所述冠簧的轴心方向突伸的接触部,使得所述冠簧可与对接插头具有多层次接触,接触点数成倍数增加,有效地降低各接触面发热量进而可稳定地进行大电流传输;同时所述冠簧与对接插头的插拔力均匀,对接插头受力不易发生偏摆,可提高所述冠簧与对接插头之间接触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冠簧与一对接插头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冠簧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冠簧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图3所示为本发明冠簧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冠簧100由矩形的金属片围成,所述冠簧100包括沿所述冠簧100轴向分设于所述冠簧100两端的端带1、位于两个端带1之间的中带2、连接于两个所述端带1与所述中带2之间的若干簧片3。
两个所述端带1、所述中带2及所述簧片3共同围设形成用于收容对接插头200的收容腔4;且每一所述端带1、中带2及连接该端带1与所述中带2的所述簧片3的组合呈腰鼓型设置,即所述收容腔4呈腰鼓型设置;沿所述冠簧100轴向所述收容腔4中间大且从中间向两端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变大。从而在对接插头200插入所述冠簧100时,可以与分设于所述中带2两侧的所述簧片3进行电性接触,接触点增加,能有效地降低各接触面发热量进而可稳定地进行大电流传输;同时所述冠簧100与对接插头200的插拔力均匀,对接插头200受力不易发生偏摆,可提高所述冠簧100与对接插头200之间接触的稳定性。
所述端带1为沿轴向设有第一缺口的半封闭圆环结构,便于所述对接插头200插入。所述端带1具有位于所述冠簧100两端的端部11以及连接所述端部11与若干所述簧片3的第一连接部12,所述第一连接部12的内径自端部11的一端朝向连接簧片3的一端逐渐减小形成一个曲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849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