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稳定性的发动机进气歧管支管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90197.5 | 申请日: | 2015-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5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讯达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C08L63/00;C08L33/04;C08L23/28;C08L91/06;C08K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百伦律师事务所 11433 | 代理人: | 姜莹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性 发动机 歧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
背景技术
在我国,汽车行业和塑料制造工艺的发展突飞猛进,金属制作的 发动机配件逐渐被以进气歧管为代表的塑料制作的发动机配件取代, 作为发动机最关键的部件之一,进气歧管在汽车行业取得了广泛的应 用,它的核心功能是为发动机各缸提供充分均匀的混合气,是影响发 动机力性和油耗的关键因素。
如何用合适的塑料材料代替现有的金属制作发动机进气歧管,是 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高稳定性的发动机 进气歧管支管。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高稳定性的发动机进气歧管支管,各个进气歧管支管3上端 节气阀1与进气歧管谐振腔2连通,各个进气歧管支管3下部出气口 通过连接法兰4分别与各气缸缸盖连接,还包括气轨5和多个气轨连 接支管6,气轨连接支管6与进气歧管支管3一一对应,气轨5通过 气轨连接支管6与各个进气歧管支管3的下端连通;
所述进气歧管支管3采用环氧树脂组合物制成,所述环氧树脂组 合物包括以下组分:环氧树脂100份,固化剂8份,磷酸锌2份,三 聚磷酸铝6份,复合铁钛2份,三盐3份,二盐1.5份,硬脂酸钡 1.5份,ACR4012份,CPE8份,活性轻钙8份,钛白5份,OP蜡1 份,乙炔黑8份。
可选地,所述的环氧树脂是双酚A型E-51。
可选地,所述的固化剂是NX-2003DCardolite。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介电性能良好;
(2)变定收缩率小,制品尺寸稳定性好,硬度高,柔韧性较好, 对碱及大部分溶剂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 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 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 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采用本发明一种高稳定性进气歧管支管的发动机进气歧 管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 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 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采用本发明一种高稳定性进气歧管支管的发动机进 气歧管,包括发动机进气口节气阀1、进气歧管谐振腔2、多个进气 歧管支管3和连接法兰4,各个进气歧管支管3上端节气阀1与进气 歧管谐振腔2连通,各个进气歧管支管3下部出气口通过连接法兰4 分别与各气缸缸盖连接,还包括气轨5和多个气轨连接支管6,气轨 连接支管6与进气歧管支管3一一对应,气轨5通过气轨连接支管6 与各个进气歧管支管3的下端连通。
所述进气歧管支管3采用环氧树脂组合物制成,所述环氧树脂组 合物包括以下组分:环氧树脂100份,固化剂8份,磷酸锌2份,三 聚磷酸铝6份,复合铁钛2份,三盐3份,二盐1.5份,硬脂酸钡 1.5份,ACR4012份,CPE8份,活性轻钙8份,钛白5份,OP蜡1 份,乙炔黑8份。
固化后的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介电性能良好, 变定收缩率小,制品尺寸稳定性好,硬度高,柔韧性较好,对碱及大 部分溶剂稳定。
本发明环氧树脂是双酚A型E-51。
优选地,所述的环氧树脂采用一步法工艺,其过程是双酚A和环 氧氯丙烷在氢氧化钠作用下进行缩聚,即开环和闭环反应在同一反应 条件下进行的。
复合铁钛是一种新兴填料,它以聚磷酸铁为载体在一定条件下, 引入经预处理过的硅基、钛基等纳米粉体材料,经机械混合、分散使 纳米粉体材料均匀地分散在载体上,最后经排气等后处理而制成产 品。
优选地,所述的复合铁钛是引入几种纳米分体材料。
其他合成组分:固化剂、磷酸锌、三聚磷酸铝,均为市售原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讯达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讯达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901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气及EGR联合直喷系统
- 下一篇:一种模式选择阀门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