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信号转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92033.6 | 申请日: | 2015-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564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陆珂伟;王林;李骥;李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40 | 分类号: | H04B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新同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6 | 代理人: | 钟胜光 |
地址: | 20180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号 转发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号转发装置,包括:第一传输单元,用于将自第一收发端处接收到的信号传输至第二收发端;第二传输单元,用于将自第二收发端处接收到的信号传输至第一收发端;以及双向使能端,耦合至第一、第二传输单元,用于控制第一、第二收发端之间的通信的通断。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提升信号的传输效率,并且不提高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地涉及汽车电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自动转发信号的信号转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广,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一般包括燃油、燃气以及电力。汽车中的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具有运算与控制的功能,发动机在运行时,ECU采集位于汽车中各监测点的传感器的信号,然后进行运算,并将运算的结果转变为控制信号,控制被控对象的工作。汽车包括多个ECU,不同总线上的各个ECU之间转发信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发明内容
汽车中多个ECU之间的通信需要借助相应的总线,但处在不同总线上的ECU之间的信号转换的往往需要对特定的ECU进行更改,并且转发信号的可靠性取决于更改后的ECU的软件可靠性。
图1为多个ECU之间信号发送的示意图。图中,电子控制单元ECU110包括微控制单元(Micro Control Unit,MCU)111、收发机112以及收发机113。同样,电子控制单元120包括MCU121、收发机122;电子控制单元130包括MCU131、收发机132。
MCU111通过收发机112发送信号至电子控制单元120中的收发机122,再到达MCU121。当MCU121将要与MCU131通信时,其将依次通过收发机122、收发机112发送到MCU111,然后由MCU111依次经由收发机113、收发机132发送到MCU131。在该架构中,MCU121与MCU131之间的通信需要MCU111的参与,容易造成信号的传输效率不高,并且影响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可控的信号自动转发电路,以提升信号的传输效率。
本发明首先提出了一种信号转发装置,包括:第一传输单元,用于将自第一收发端处接收到的信号传输至第二收发端;第二传输单元,用于将自所述第二收发端处接收到的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收发端;以及双向使能端,耦合至所述第一、第二传输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第二收发端之间的通信的通断。
在该技术方案中,双向使能端能够对第一、第二收发端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了该两个收发端之间的信号通过第一、第二传输单元进行传送。
优选的,当所述双向使能端断开所述第一、第二收发端之间的通信时,在第三收发端处接收的信号能够通过所述第二传输单元传输至所述第一收发端,在第四收发端处接收的信号能够通过所述第一传输单元传输至所述第二收发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实现了第三、第四收发端与第一、第二收发端之间的信号通路,即当第一、第二收发端之间不进行信息交换时,第三、第一收发端之间以及第四、第二收发端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换,从而使得该信号转发装置在应用于现有的通信架构时,不会影响现有的通信架构的信息传输路径。
优选的,所述第一传输单元还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第一非门、第一与门、第二非门和第二与门,其中,所述第一与门的第一输入端耦合至所述第一非门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与门的第二输入端耦合至所述双向使能端,所述第二与门的第一输入端耦合至所述第二非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与门的第二输入端耦合至所述第四收发端。
优选的,所述第二传输单元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第三非门、第三与门、第四非门和第四与门,其中,所述第三与门的第一输入端耦合至所述第三非门的输出端,所述第三与门的第二输入端耦合至所述双向使能端,所述第四与门的第一输入端耦合至所述第四非门的输出端,所述第四与门的第二输入端耦合至所述第三收发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920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