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筒罐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00543.3 | 申请日: | 2015-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71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江口修一;大道顺平;関悟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马勒滤清系统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筒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筒罐,特别是涉及实 现了DBL(DiurnalBreathingLoss,昼间换气损失)性能的提高的筒罐。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使用内燃机的汽车中,为抑制燃料箱内的蒸发燃料 向大气中放出,具备以筒罐为主体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筒罐为在壳体内充填有活性炭等吸附材料的装置,其构成为,在 停车时等,使吸附材料吸附从燃料箱内产生的蒸发燃料,另一方面, 在内燃机工作时,通过从排放端口导入的大气从吸附材料脱离(净化) 燃料成分,并将其吸入内燃机的进气系统。
专利文献1、2中公开有如下结构:在利用这种吸附材料的筒罐中, 为促进吸附的燃料成分的脱离,设有对吸附材料进行加热的加热器。 特别是,在专利文献1中,为如下结构:为减少吸附于排放端口附近 的吸附材料的燃料成分的量,以在通过加热器加热时排放端口附近的 温度比靠净化端口的部分的温度高的方式对加热器的发热量赋予梯 度。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将活性炭加热至40℃~100℃。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497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61-1189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与汽车用内燃机关联的排气标准处于逐渐严酷的趋势,在蒸发燃 料处理装置的筒罐中,要求更高的DBL性能。此外,DBL试验中,假 定1昼夜这样长时间的停车,伴随期间的外气温的温度变化,测定从 筒罐排出的燃料成分的量。
另一方面,在内燃机暂时工作的混合动力车辆等中,成为可净化 筒罐的机会乃至可用于净化的气体量(来自排放端口的大气导入量) 这双方减少的趋势,筒罐所要求的条件逐渐严格。
针对这样的各种要求,在专利文献1、2现有的具备加热器的筒罐 中,未必能够得到足够的性能,还有改善的余地。例如,如专利文献1, 在将排放端口侧设为高温时,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由于活性炭过度 成为高温,从而排放端口附近的吸附能力反而会降低,例如在DBL试 验中,较稀薄的染料蒸汽容易从排放端口排出。另外,专利文献2中 公开有优选加热至低于100℃,但不能将具有规定容量的活性炭通过加 热器加热到均一的温度,例如与加热器相邻的部分局部成为高温,所 以终究不能避免部分的吸附能力的降低。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筒罐,其在设有活性炭的内部容积的流动方向的 一端部具备加料端口及净化端口,并且在流动方向的另一端部具备排 放端口而成,所述筒罐的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容积被区分为所述加料 端口及净化端口侧的非加热区域和所述排放端口侧的加热区域,并且, 所述加热区域还被区分为至少两个区域,在位于排放端口侧的第一区 域充填有丁烷工作容量为6g/dL以上且低于10g/dL的活性炭,在位 于非加热区域侧的第二区域充填有丁烷工作容量为13g/dL以上的活 性炭,具有对包含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加热区域整体 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具备加热装置的加热区域相对于非加热区域 被配置在排放端口侧,所以在进行净化时,吸附于加热区域的燃料成 分被积极地脱离。例如,在DBL试验中,残存于非加热区域的燃料成 分在车辆放置中朝向排放端口扩散移动,但其大多被加热区域吸附。 这样,通过仅局部加热排放端口侧的加热区域,以相对较少的热量(换 言之为少的电力)即可有效抑制车辆放置中的从排放端口的燃料成分 的泄漏即所谓微小透过。
而且,在车辆放置中扩散移动的燃料成分(主要是丁烷)朝向排 放端口被逐渐吸附,因此,越接近排放端口,燃料蒸汽的浓度越逐渐 稀薄。在此,如果将被充填于第一区域的丁烷工作容量(BWC)为6g /dL~10g/dL的活性炭和被充填于第二区域的BWC为13g/dL以上 的活性炭进行比较,则前者相对于稀薄蒸汽的吸附特性优异。因此, 在靠排放端口的第一区域,可以更有效地吸附稀薄的燃料蒸汽,可以 抑制稀薄燃料带来的微小透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马勒滤清系统,未经株式会社马勒滤清系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005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