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器人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00835.7 | 申请日: | 2015-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37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李岳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J11/00 | 分类号: | B25J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县***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器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机器人装置,且特别是关于一种模拟人类颈部运动的机器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机器人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及,而且,为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机器人的造型亦非常多元化。
然而,机器人在结构上的设计,往往离不开对人体结构的参考。为要使机器人的活动更能模拟人体的动作,机器人的关节除了要足够坚固强壮外,其灵活性也是重要的一环。
因此,在机器人的研发领域中,如何提升关节的灵活性以使机器人能够更确实完整地模拟人体的动作,无疑是业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装置,其能做出包括点头、摇头及左右摆动的动作,使得机器人装置能够更确实完整地模拟人类的颈部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一种机器人装置包含基座、机器人上部外壳与驱动模块。机器人上部外壳具有容置空间。驱动模块至少部分位于容置空间中,其包含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与第三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连接基座,以使机器人上部外壳依第一轴线旋转。第二驱动单元连接第一驱动单元,以使机器人上部外壳依第二轴线旋转。第三驱动单元连接第二驱动单元,以使机器人上部外壳依第三轴线旋转。机器人上部外壳可拆卸地连接第三驱动单元。并且,第一轴线、第二轴线及第三轴线方向彼此正交。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机器人装置还包含固接单元。此固接单元连接第三驱动单元,且包含第一磁性元件,机器人上部外壳包含第二磁性元件,位于容置空间中,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相互磁性吸附。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机器人装置还包含固接单元。固接单元连接第三驱动单元,且包含第一卡合构造,机器人上部外壳包含第二卡合构造,位于容置空间中,第一卡合构造与第二卡合构造相互卡合。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机器人装置还包含控制模块。控制模块设置于基座中,用以控制驱动模块的运作。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控制模块接收外部控制指令,运算外部控制指令并送出控制信号,以控制驱动模块。
本发明上述实施方式与已知先前技术相较,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第一轴线、第二轴线与第三轴线方向彼此正交,因此,通过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以及第三驱动单元的配合,机器人上部外壳在三个相互正交的方向上均具有旋转的自由度,亦即机器人上部外壳能够相对基座作三维方向的旋转。如此一来,机器人上部外壳能够相对基座做出包括点头、摇头及左右摆动的动作,使得机器人上部外壳相对基座的移动变得更灵活,也使得机器人装置能够更确实完整地模拟人类的颈部运动。
(2)由于机器人上部外壳具有容置空间,而驱动模块至少部分位于容置空间中,因此,机器人装置的整体体积能够有效缩小,有利于机器人装置在实务中的应用。
(3)由于固接单元的第一磁性元件与机器人上部外壳的第二磁性元件位置相对齐且相互磁性吸附,因此,机器人上部外壳与固接单元能够简易地连接或拆离,而使用者可以在不需要使用任何额外工具的情况下,更换造型不同或大小不同的机器人上部外壳,增添机器人装置的趣味性。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机器人装置的正视图;
图2绘示图1的机器人装置的局部透视图;
图3绘示图1的机器人装置的爆炸图;
图4绘示图1的驱动模块的局部放大图;
图5绘示图1的机器人装置的正视图,其中机器人上部外壳呈点头状;
图6绘示图1的机器人装置的正视图,其中机器人上部外壳呈摇头状;
图7绘示图1的机器人装置的正视图,其中机器人上部外壳呈左右摆动状;
图8绘示图1的机器人上部外壳的下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力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008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