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止儿童误锁车内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01197.0 | 申请日: | 2015-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538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发明(设计)人: | 俞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陆汽车投资(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15 | 分类号: | B60R21/015;B60Q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11247 | 代理人: | 杨晓光,于静 |
地址: | 20008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儿童 误锁车内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儿童误锁车内的装置。
背景技术
有研究表明,当气温达到35℃时,阳光照射15分钟,封闭车厢里的温度就能升至65℃;在阳光直射下,密闭车厢内的温度可在一小时内上升约20℃,因此即便车内最初温度是26℃,1小时后也会超过40℃。
在这种高温且密闭的环境下,孩子如果被锁车内,很容易中暑、脱水甚至发生“热射病”,而且车内氧气会越来越稀薄,发生窒息的危险性也很大。
孩子如果被锁车内,部分车型可以打开车灯或按响车喇叭,引起路人注意,以获得帮助。这取决于车灯或车喇叭的供电方式,如果是“常供电”的,随时都处于通电状态,可以随时打开车灯或按响车喇叭;如果是通过点火开关控制,只有车辆点火,才能打开车灯或按响车喇叭。
而危险警报灯(双闪),国际上有统一的要求:车辆熄火后必须能发出警示,因此打开危险警报灯能够引起路人注意,以获得帮助。
然而,被锁车内的孩子一般都是3岁及以下的小孩子,他们并不具备使用上述方法的能力。打开车灯或按喇叭都需要在正驾驶的位置进行操作,被锁车内的孩子一般都在后座,必须从后座爬到正驾驶的位置;其次,即使到了正驾驶的位置,也不一定会使用相关仪表按键进行操作。
因此,车辆上需要配备防止儿童误锁车内的装置,以提醒驾驶员,避免将儿童误锁车内。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儿童误锁车内的装置,锁闭车门时检测车内是否有儿童,如果有发出报警,以提醒驾驶员,从而有效避免将儿童误锁车内。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儿童误锁车内的装置,包括:
一个或多个座椅重量传感器,用于检测座椅承载的重量;
车身控制模块,与座椅重量传感器连接;以及
报警单元;
获得锁闭车门的信号时,座椅重量传感器将检测到的多个座椅承载的重量传送给车身控制模块,如果任意一个座椅承载的重量大于或等于设定重量,判断为车内有儿童,控制报警单元发出报警。
进一步地,报警单元为车灯、蜂鸣器或语音模块中的一个或多个。
进一步地,防止儿童误锁车内的装置还包括使能单元,用于驾驶员设置车内是否有儿童,并根据驾驶员的设置控制防止儿童误锁车内的装置是否启用。
进一步地,使能单元工作于车辆启动时。
进一步地,使能单元包括驾驶员设置车内是否有儿童的交互界面,交互界面显示于中控台。
进一步地,使能单元还包括语音模块,用于提示驾驶员设置车内是否有儿童。
进一步地,将驾驶员通过交互界面设置的车内是否有儿童的信息保存到配置信息中,使能单元从配置信息中读取车内是否有儿童的设置。
进一步地,车身控制模块控制报警单元发出报警时,还发出停止锁闭车门的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防止儿童误锁车内的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锁闭车门时检测车内是否有儿童,如果有发出报警,以提醒驾驶员,从而有效避免将儿童误锁车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防止儿童误锁车内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防止儿童误锁车内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防止儿童误锁车内的装置的使能单元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防止儿童误锁车内的装置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防止儿童误锁车内的装置,包括:n个座椅重量传感器、车身控制模块与报警单元,座椅重量传感器、车身控制模块与报警单元通过CAN总线连接。
座椅重量传感器的数量取决于车辆的类型,例如可以是五座车或七座车中所有座椅重量传感器,也可以不包括驾驶员的座椅重量传感器,或者只包括后排的座椅重量传感器,甚至只包括一个座椅重量传感器,例如安装儿童座椅的一个,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座椅重量传感器,用于检测座椅承载的重量。
获得锁闭车门的信号时,座椅重量传感器将检测到的多个座椅承载的重量传送给车身控制模块,如果任意一个座椅承载的重量大于或等于设定重量,判断为车内有儿童,控制报警单元发出报警。
本实施例中,设定重量为5公斤,但并不局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陆汽车投资(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大陆汽车投资(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011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