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建筑用低屈服强度钢应变疲劳寿命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05312.1 | 申请日: | 2015-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062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邱保文;尹雨群;邓伟;赵晋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8/02 | 分类号: | C21D8/0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姚姣阳 |
地址: | 210035***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建筑 屈服 强度 应变 疲劳 寿命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建筑用低屈服强度钢应变疲劳寿命的方法,尤其涉及提高≤70mm厚建筑用低屈服强度钢应变疲劳寿命的方法,属于钢铁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据申请人了解随着高层建筑减震技术的发展,减震阻尼器的使用也得到大量应用,作为减震阻尼器的主体吸能材料,建筑用低屈服强度钢的疲劳性能应能够承受一次强烈地震带来的大应变低频率循环加载而不失去承载能力或断裂。因此要求建筑用低屈服强度钢具有良好的应变疲劳性能。
检索发现,对于建筑用低屈服强度钢的研发和相关应变疲劳性能的报道有几篇论文提及,详见下列技术文献1-5。文献1报道的低屈服强度钢应变疲劳寿命为449周(±1%应变幅),文献2报道的低屈服强度钢应变疲劳寿命为433周(±1%应变幅),文献3报道的极低屈服强度钢应变疲劳寿命为464~515周(±1%应变幅),文献4关于极低屈服强度钢应变疲劳寿命的报道与文献3相同。文献5报道的低屈服强度钢应变疲劳寿命为515~604周(±0.5%应变幅)。
现有技术文献:
论文文献1:温东辉、宋凤明、李自刚,160MPa级抗震用低屈服点钢的研究与应用,钢铁研究学报,V22,No.1,2010:P52-56
论文文献2:宋凤明、温东辉、李自刚,225MPa级抗震用低屈服点钢的开发,材料热处理技术,V38,No.12,2009:P62-64
论文文献3:宋凤明、温东辉、李陈、魏毅静,极低屈服点钢低周疲劳特性,钢铁研究学报,V22,No.5,2010:P37-40
论文文献4:倪志君、刘孝荣、温东辉、宋凤明,建筑抗震用低屈服点钢厚板的生产与应用,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V31,No.6,2009:P129-133
论文文献5:何博、蔡庆伍、李瑞、李栋,抗震用160MPa级低屈服点钢制备工艺研究,轧钢,V.31,No.1,2014:P10-13
但有关提高建筑用低屈服强度钢应变疲劳寿命的方法目前没有专利和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提高建筑用低屈服强度钢应变疲劳寿命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提高建筑用低屈服强度钢应变疲劳寿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待定和权利要求保持一致)
a)连铸坯加热:温度Tnr+50℃~Tnr+300℃,
b)钢板轧制:在再结晶区进行轧制,终轧温度控制在Tnr~Tnr+250℃之间。
c)钢板缓冷:轧后钢板先空冷,终止冷却温度控制在Ar3附近;当钢板温度低于Ar3时,加盖保温罩缓冷或者进入缓冷坑缓冷或者热铺其它高温钢板缓冷。
d)钢板空冷:当钢板温度低于Ar1-20℃时,撤除缓冷装置,钢板空冷到室温。
所述的应变疲劳寿命为低屈服强度钢材在±1%应变幅度,应变速率0.4%加载条件下,经受的循环周次。
所述钢板晶粒呈等轴化分布,尺寸分布具有双峰特征。
所述钢板采用≤70mm厚低屈服强度钢。
所制备的建筑用低屈服强度钢板应变疲劳寿命提高50%以上。
本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制备的低屈服强度钢应变疲劳寿命相对现有文献的报道值提高了50%以上。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钢板金相组织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钢板晶粒尺寸分布图。
图3是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钢板金相组织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钢板晶粒尺寸分布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种提高建筑用低屈服强度钢应变疲劳寿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连铸坯加热:温度Tnr+50℃~Tnr+300℃;
b)钢板轧制:在再结晶区进行轧制,终轧温度控制在Tnr~Tnr+250℃之间;
c)钢板缓冷:轧后钢板先空冷,终止冷却温度控制在Ar3+30℃~Ar3;当钢板温度低于Ar3时,加盖保温罩缓冷或者进入缓冷坑缓冷或者热铺其它高温钢板缓冷。
d)钢板空冷:当钢板温度低于Ar1-20℃时,撤除缓冷装置,钢板空冷到室温。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053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管材用气氛保护感应加热连续退火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活塞杆淬火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