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形可控型框架填充墙及作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06298.7 | 申请日: | 2016-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074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0 |
发明(设计)人: | 周中一;王涛;陈永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4B2/56 | 分类号: | E04B2/56;E04B2/58;E04B2/64;E04B1/98;E04B2/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8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形 可控 框架 填充 作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形可控型框架填充墙及作法,属于建筑抗震防灾领域。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商住楼、办公楼、医院、教学楼及宾馆等建筑结构中,占我国建筑总量的30%以上,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抗震性能较强且设计理论比较成熟的结构形式。然而,历次地震中RC框架结构出现了严重的震害,尤其5.12 汶川大地震中,大量 RC 框架结构房屋倒塌,在高烈度区,倒塌率高达63%,仅次于倒塌率最高85%的底框砌体结构,比通常认为抗震能力较弱的砖混结构倒塌率48%高十五个百分点,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RC 框架结构的严重震害出乎意料,引起了地震工程界的广泛关注。克服传统填充墙缺陷,研发变形可控制、抗倒塌能力强的新型RC框架-填充墙体系,提升量大面广RC框架结构抗震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广大地震工程研究人员和结构工程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工程和社会亟需。
发明内容
为克服传统填充墙刚度大、对框架柱约束强,布置不合理易造成框架柱短柱失效、柱顶剪坏、“薄弱层”破坏等不足,改善框架填充墙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一种变形可控型框架填充墙及作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变形可控型框架填充墙,主要由框架1、填充墙2、变形控制部件3、水平拉结钢筋4、约束柱5和水平联系梁12构成。其特征在于:框架1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或钢框架,由框架上梁6,框架下梁7、框架左柱8和框架右柱9构成,均按照现行规范设计成“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型框架,承担结构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是结构的主要受力部件。填充墙2为砌体填充墙,由砖或混凝土砌块砌筑而成,并在墙体的四角与框架节点接触处布置变形控制部件3;填充墙2与框架左柱8、框架右柱9间通过柔性连接材料10连接,柔性连接材料10为聚苯板或喷聚氨酯发泡;填充墙2与框架上梁6和框架下梁7间通过弹性连接材料15连接,弹性连接材料15为厚度不小于20mm的橡胶垫层或废旧轮胎片叠合层;在填充墙2与柔性连接材料10连接处布置约束柱5,约束柱5的布置根数根据墙体宽度由构造确定,约束柱5的钢筋11为单根直径不小于20mm的钢筋,上端穿过变形控制部件3预留的圆孔14,下端穿过变形控制部件预留的方孔13,方孔13截面尺寸与约束柱尺寸相同,在框架上梁6和框架下梁7内锚固,约束柱的截面不小于100×100mm;若砌体材料为砖,约束柱由砖围砌成100×100mm的方孔,若砌体材料为混凝土块,在混凝土块内钻圆孔,圆孔直径不小于100mm,浇筑混凝土形成芯柱;约束柱5的钢筋11,或者由4根直径不小于10mm的钢筋绑扎成钢筋笼,填充墙端部预留马牙槎,做成构造柱的形式;沿填充墙高度方向每隔500mm布置水平拉结钢筋4,水平拉结钢筋4一端与约束柱拉结,另一端深入墙内不少于500mm,当填充墙高宽比较大时,在墙体中增加布置适量的水平联系梁12,水平联系梁12的两端与约束柱5连接。变形控制部件3为再生橡胶砖或废旧轮胎加工而成,在与约束柱5下端对应处预留方孔13,方孔13截面尺寸与约束柱尺寸相同,与约束柱5钢筋11上端对应处预留圆孔14,圆孔直径比钢筋11直径大4mm左右。填充墙2左右两边通过柔性连接材料10与框架柱连接,上下两端通过弹性连接材料15与框架梁连接,地震作用时框架变形并与柔性连接材料10和弹性连接材料15摩擦,消耗地震能量,减轻了填充墙对框架的约束,允许框架结构主体在地震中适度变形,克服了刚性连接时产生的刚度效应和约束效应。框架变形较大时,变形控制部件3发生剪切变形,由于变形控制部件3为橡胶砖或者废旧轮胎片叠合而成,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和弹性恢复能力,消耗了部分地震能量,也减少了传给填充墙2的地震力,有效的保护了填充墙2的安全。约束柱5、水平联系梁12和水平拉结钢筋4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暗框架,增加了对填充墙的约束,提高了墙体的整体性;约束柱5上下两端锚固于框架上梁6和框架下梁7内,增强了填充墙2的平面外稳定性。
所述框架1,其特征在于:框架1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或钢框架,由框架上梁6,框架下梁7、框架左柱8和框架右柱9构成,均按照现行规范设计成“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型框架,承担结构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是结构的主要受力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062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