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孔镁合金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15866.X | 申请日: | 2015-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34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张敏;刘畅;严凯;任博;陈长军;张超;郑祖山;王晓南;胡增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1/08 | 分类号: | C22C1/08;C22C23/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镁合金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多孔镁合金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多孔镁合金是工程材料中密度最小、比强度却很高的金属结构材料,是超轻多孔金属材料的理想基体。同时多孔镁合金还有更好的阻尼性能和抗电磁屏蔽性能,易于回收的优点。此外,镁基体材料与致密骨的差异比钛合金和不锈钢小得多,具有更为优越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相容性,具有其它金属无可比拟的可降解特性,这些优点导致近年来多孔镁合金在医学领域备受青睐。
由于镁合金容易氧化、燃烧,导致多孔镁合金的制备比较困难。文献(刘忠斌、陈乐平、张铭显.多孔泡沫镁合金的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科技与设备,2012(3):1-3.)也综述了多种制备多孔镁合金的办法,但均很难满足医疗用多孔镁合金的应用要求。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所遇到的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更为简单、易行的多孔镁合金制备办法,以期促进镁合金的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孔镁合金的制备方法,以解决制备过程中容易氧化、燃烧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孔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 将MgH2粉末与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的丙酮溶液进行混合,采用搅拌器在恒温浴进行搅拌13h~30h,所述恒温浴的温度控制在1℃,所述MgH2占36~70%的体积分数,并使用过滤筛子进行过滤,获得胶状物质,所述过滤筛子的孔径为24~45μm;所述MgH2的粉末直径范围为10~102μm;
(2) 将步骤(1)获得的胶状物质放置在一个注射容器中,通过恒温浴使胶状物质的温度保持在-2~-5℃;所述注射容器具有注射针孔,所述注射针孔直径为100~500μm;将所述注射容器安装在一个3D自动打印的设备;打印前让所述注射容器内的胶状态物质保持温度至少40min;
(3) 控制所述3D自动打印设备,按照预先设定的图案将注射容器中的胶状物质于常温下打印在SiO2玻璃基板上,获得多孔镁合金坯体;
(4) 在室温下静置25h~30h;
(5) 将玻璃基板与多孔镁合金坯体一起放入真空炉中进行加热,升温速率为1~3℃/min,升温到180~200℃保温30~60min,然后以升温速率1~3℃/min升温到400~500℃,保温60~120min;
(6) 随炉冷却,得到所需要的多孔镁合金。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中,所述搅拌器为电磁搅拌器。
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5)中,所述真空炉中的真空度≤133pa。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MgH2的粉末平均直径为22μm~26μm,优选24μm。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的丙酮溶液的浓度以质量百分比计为20%。
所述聚氧乙烯聚氧丙烯为共聚物,共聚物的分子量为100~105,优选为102.13。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发明直接采用MgH2粉末与化学物质混合调制形成类似牙膏状的胶体,通过注射器的喷嘴打印形成所需要的多孔镁合金坯体,再还原制备多孔镁合金,可以有效避免常规方法需要解决镁合金氧化和燃烧的问题,方法简单、容易控制。
2、本发明中使用的物质和配料均比较便宜和容易获得,适于工业化生产。
3、本发明采用喷嘴打印的方法,制备的多孔镁合金材料的形状比较容易设计,同时,可以像钢笔写字一样,方便设计各种不同形状的孔径,这是传统制备方法无法实现或者说非常难于实现的,孔径大小和孔壁的粗细还可以依据喷嘴直径和扫描间距来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的制备多孔镁合金的设备示意图;
图2为多孔镁合金孔型的一种设计示意图;
图3为多孔镁合金孔型的一种设计示意图;
图4为多孔镁合金孔型的一种设计示意图;
图5为多孔镁合金孔型的一种设计示意图。
其中:1、Z轴升降机构;2、恒温装置;3、打印材料储存装置;4、注射器喷嘴;5、多孔镁合金毛坯;6、X-Y工作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158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纳米碳增强的耐磨复合材料
- 下一篇:一种锡液杂质过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