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使闪蒸法非织造布表面附着纳微米多孔发光纤维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18243.8 | 申请日: | 2015-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685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西鹏;夏磊;程博闻;舒登坤;赵天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D04H1/4382 | 分类号: | D04H1/4382;D04H1/4374;D04H1/58;D04H1/44;D01D5/00;D01F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李宏伟 |
地址: | 300387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闪蒸 织造 表面 附着 微米 多孔 发光 纤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静电纺丝和闪蒸法纺丝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通过静 电纺丝技术使闪蒸法非织造布表面粘附一层纳微米多孔发光纤维。
背景技术
闪蒸法,又称瞬时溶剂挥发成网法,采用的不是熔融纺丝,而是采 用干法纺丝技术,即将高聚物溶解在一定的溶剂中制成纺丝液,然后 由喷丝孔喷出,由于溶剂的急剧挥发而使高聚物重新固化成纤维,同 时,闪蒸法采用的干法纺丝技术与普通的干法纺丝又有不同,主要体 现在闪蒸工艺采用较低的纺丝液粘度,而以极高的压力和速度从喷丝 孔中喷出,由于溶液的粘度低、流动性好,液态丝条在高速运动中固 化形成极细的纤维丝条,最后被吸附在成网帘上直接形成纤网,随着 闪蒸法纺丝技术的发展,对于闪蒸法纺丝的溶剂体系,纺丝工艺参数 的的研究都已经很深入,通过闪蒸法所制得的产品的本身的性能,特 别是力学性能已经能够大大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其功能化程度相 对来说还比较低,目前闪蒸法非织造布的功能化还没有得到广泛的研 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使闪蒸法非 织造布表面附着纳微米多孔发光纤维的方法,使闪蒸法非织造布获得 发光和指示外界环境变化的功能,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得纳微米多孔 发光纤维,并使其附着于闪蒸法非织造布表面,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 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闪蒸法非织造布表面附着纳微米多孔发光纤 维的方法,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得纳微米多孔发光纤维,并使其附着 于闪蒸法非织造布表面。
所述的组合物由闪蒸法非织造布和静电纺丝纳微米多孔纤维组 成;
所得组合物的工序为:闪蒸法非织造布处理→静电纺丝→纳微米 多孔发光纤维的固定;
(1)闪蒸法非织造布处理:用比较细的钢刷将闪蒸法非织造布 表面做打磨处理,增加纳微米纤维的附着点,使两者能够牢固的结合;
(2)静电纺丝:配制纺丝液,准备纺丝所需的条件,调节合适 的纺丝参数,以获得形貌均一稳定的纳微米多孔发光纤维,以使其发 光和指示外界环境变化的功能更显著;
(3)纳微米发光纤维的固定:可以使用胶水粘附,或者压辊碾 压使其更牢固地结合。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一种使闪蒸法非织造布表面附着纳 微米多孔发光纤维的方法,与现有的技术相比,不但可以增加闪蒸法 非织造布的功能,而且不改变其力学性能,对纳微米多孔发光纤维的 力学性能也大大地增强。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 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 制。
在附图中:
图1是闪蒸法非织造布样条图;
图2是静电纺丝制得的纳微米多孔发光纤维图;
图3和4是纳微米多孔发光纤维场发射扫描电镜图;
图5纳微米多孔发光纤维在闪蒸布表面附着图;
图6为吸收某物质后荧光强度的变化图;
图7为在闪蒸法非织造布表面附着纳微米多孔发光纤维后样条 力学性能的变化图;
图8为闪蒸法非织造布样条的受试过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 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 明。
本发明静电纺丝所需聚甲基丙稀酸甲酯的质量浓度为15%—20%, 所用的溶剂为乙酸乙酯和N,N-二甲基甲酰胺,两者的含量为85%— 80%。自制稀土反光材料,所占的份数为纺丝液的0.15%—0.2%。通 过该溶液配比,设定合适的纺丝条件、纺丝工艺参数,即可以获得纳 微米多孔发光纤维。
用静电纺丝法获得的纳微米多孔发光纤维通过合适的方法使其 粘附到闪蒸法非织造布表面,即可在不影响闪蒸法非织造布其他性能 的条件下,使其获得发光和指示外界环境的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工业大学,未经天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182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