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的RFID电子标签识别阅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19547.6 | 申请日: | 2015-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4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唐润璋;唐绍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简道天成电子信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7/10 | 分类号: | G06K7/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指南针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2268 | 代理人: | 许希富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rfid 电子标签 识别 阅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RFID电子标签和智能通信终端设备识别方法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生产使用的RFID电子标签没有设置用于其识别、传输、控制处理耦合模块、收发模块、控制模块,用以解决其信息传输功能。
它是通过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由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实际使用时是阅读器根据使用的结构和技术不同可以是读或读/写装置,是RFID系统信息控制和处理中心。在阅读器上配置耦合模块、收发模块、控制模块和接口单元,让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一般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换,同时阅读器通过耦合给无源应答器提供能量和时序。
这套完整的RFID系统,是由阅读器与电子标签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其工作原理是Reader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用以驱动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Reader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
这样设置导致没有专用阅读器,或者阅读器出现故障时,就无法完成RFID电子标签介质信息的读取、传送、修改,以至解析等相应功能。同时,目前阅读器造价高、功能单一,仅仅为使用RFID电子标签使用配置导致耗费极大的社会资源,也导致使用成本加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内容是一种新型的RFID电子标签识别阅读方法,特征在于,包含用于构成RFID电子标签完成整体系统的耦合模块、收发模块、控制模块、专用应用软件和智能通信终端设备。涵盖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其基础是RFID及互连技术近场通信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在13.56MHz频率运行于20厘米距离内,其传输速度有106Kbit/秒、212Kbit/秒或者424Kbit/秒三种的智能通信终端设备,包含用于RFID电子标签完整系统的耦合模块、收发模块、控制模块、软件和具有不改变原有构造功能设置的智能通信终端,所述的智能通信终端包含显示装置、通信控制装置及控制操作系统、话筒、听筒、图像及视频控制装置,其方法:
第一步,在RFID电子标签生产时增设用于读取、传送、修改,以至解析等相应功能的耦合模块、收发模块、控制模块;
第二步,在智能通信终端设备上安装用于RFID电子标签识别的专用应用软件;
第三步,智能通信终端通过RFID专用软件驱动控制模块通过耦合模块对RFID电子标签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和时序,驱动电子标签电路将内部采集储存进行采集存储信息传输;
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
或者Active Tag,有源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智能通信终端设备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或者Active Tag,有源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智能通信终端设备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第四步,再通过软件驱动控制模块通过收发模块使RFID电子标签传输的信息通过收发模块进行收发;
第五步,再让智能通信终端设备和RFID电子标签之间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换,由智能通信终端设备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第六步,涵盖NFC智能通信终端设备所有频率,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涉及的,其基础是RFID及互连技术近场通信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在13.56MHz频率运行于20厘米距离内,其传输速度有106Kbit/秒、212Kbit/秒或者424Kbit/秒三种。
通过在RFID电子标签介质生产环节在介质上直接配置用于其识别、传输、控制处理的耦合模块、收发模块、控制模块,改变RFID电子标签作为应答器大多是由耦合原件(线圈、微带天线等)和微芯片组成无源单元的产品构造布局和使用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简道天成电子信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简道天成电子信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195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