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样品检测方法和样品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23256.4 | 申请日: | 2015-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86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本乡祯人;宫本浩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G01N33/569 | 分类号: | G01N33/569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李晓 |
地址: | 日本国东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样品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4-263899(申请日:2014年12月26日)和日本专利申请2015-221337(申请日:2015年11月11日)为基础,享受这些申请的优先权益。本申请通过参照这些申请而包括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实施方式涉及用于检测样品中的病毒和细菌等的样品检测方法和样品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埃博拉出血热和登革热等起因于病毒的感染症急剧地在世界上蔓延,正成为社会问题。对发病后的患者进行适当隔离等处理对于防止恐慌而言非常重要。进一步深入地说,在今后,确切地分出虽患病但未发病的患者,从而对来自患者的致病病毒的扩散防患于未然也很重要。
现有的根据免疫层析法进行检测的检测方法是非常低价、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得到结果的有效方法。但是,例如即使开发出了与作为测定对象物质的病毒相对应的抗体,该检测方法也得不到充分的检测灵敏度。此外,存在在发病前病毒量少的状态下检测不到的课题。
另一方面,如果进行基因检测,至少可以解决伴随着检测灵敏度不足而存在的检测不出的课题。但是,基因检测的检测装置和试剂价格高昂,并且需要较长的检测时间。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已知有使用纳米孔(微孔)来识别病毒的方法。该方法使用标识粒子,所述标识粒子以特异性地识别、结合周围病毒的抗体修饰且其粒径设定为比病毒大。即使在病毒量少的感染初期,标识粒子与病毒也形成按照标识粒子-病毒-标识粒子的顺序结合而成的复合粒子。观测复合粒子通过微孔时的离子电流波形,由于电流降低信号波变为双峰形,因此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病毒。其结果,可以一个一个地检测病毒,实现高灵敏检测。
但是,为了能够观测双峰形,复合粒子需要按照标识粒子-病毒-标识粒子的顺序通过微孔。即,由于复合粒子的通过状态受到限制,因此检测效率降低。因此,期望一种能够短时间内简便且高灵敏度、高效率地检测出病毒和细菌的方法等。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实施方式提供了可以简便、短时间内且高灵敏度地检测样品中的病毒和细菌等测定对象物质存在的样品检测方法和样品检测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根据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样品检测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准备样品检测装置,所述样品检测装置具备:检测套盒、以分隔壁分隔所述检测套盒而形成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设置在所述分隔壁上而使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相互连接的贯通孔、设置在位于所述第一腔室侧的所述检测套盒上且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的第一电极、设置在位于所述第二腔室侧的所述检测套盒上且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第二电极;
将含有测定对象物质的样品和试剂导入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试剂含有尺寸比所述样品中的所述测定对象物质小的多个标记粒子和结合在所述各标记粒子的表面上且与所述测定对象物质的表面特异性结合的捕捉物质;
将可导电的液体导入所述第二腔室内;
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
使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所述测定对象物质通过所述贯通孔,所述测定对象物质的表面上经由所述捕捉物质结合并覆盖有所述多个标记粒子;以及
观测所述第一、第二电极之间流动的电流的变化,检测所述样品中的所述测定对象物质的存在。
根据其他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样品检测装置,所述样品检测装置具备:
主体;
以分隔壁分隔所述主体内部而形成的第一、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具有流路;
设置在所述分隔壁上使所述第一腔室的所述流路与所述第二腔室相互连接的贯通孔;
设置在位于所述流路一端的所述主体部分的样品入口:
设置在位于所述流路另外一端的所述主体部分的出口;
设置在所述流路内的第一过滤器,该第一过滤器配置在样品相对于所述贯通孔从所述样品入口向所述出口流动的下游侧且预先储存有试剂,所述试剂含有尺寸比所述样品中的测定对象物质小的多个标记粒子和结合在所述各标记粒子的表面上且与所述测定对象物质的表面特异性结合的捕捉物质;
设置在位于所述第一腔室侧的所述主体部分上且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的第一电极;
设置在位于所述第二腔室侧的所述主体部分上且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第二电极;以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232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