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聚烯烃弹性体母料、石墨烯抗静电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23619.4 | 申请日: | 2015-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044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7 |
发明(设计)人: | 邵军;李文春;任业伟;张学锋;高信康;张友强;佘进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姚中国塑料城塑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08 | 分类号: | C08L23/08;C08L51/06;C08K9/06;C08K3/04;C08J3/22;C08L23/06 |
代理公司: | 余姚德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9 | 代理人: | 吴晓微 |
地址: | 315400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烯 聚烯烃弹性体 母料 抗静电复合材料 重量份 制备 接枝聚烯烃弹性体 工程塑料材料 硅烷偶联剂 抗静电材料 使用安全性 表面电阻 电器产品 工业应用 母料制备 重量份数 电性能 耐高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烯/聚烯烃弹性体母料、石墨烯抗静电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该石墨烯/聚烯烃弹性体母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聚烯烃弹性体(POE)或接枝聚烯烃弹性体(m‑POE)1~100份、石墨烯1~10重量份、硅烷偶联剂0.01~1重量份。本发明石墨烯/聚烯烃弹性体(POE)母料具有较好的电性能,添加1~10%该石墨烯母料制备的PE抗静电材料的表面电阻小于1011Ω,提高了工程塑料材料在电器产品中耐高压的部件的使用安全性,具有显著的工业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墨烯/聚烯烃导电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墨烯/聚烯烃弹性体母料、石墨烯抗静电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自从2006年Ruoff等报道了石墨烯/聚苯乙烯导电复合材料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石墨烯具有超大的比表面积且本身的导电性能优异,在分散之后能在聚合物高分子链段中形成导电网络,提升材料的导电性能;石墨烯是目前已知的最薄最坚硬的材料,优秀的机械性能能够改善复合材料的韧性和强度。石墨烯还具有极其优异的导热性能,这些都为提高复合材料的多功能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复合材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而随着研究和表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各种优异性能将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和应用。
目前,制备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常用的聚合物有聚苯胺、聚氨酯、聚乙烯醇、聚苯乙烯和聚丙烯酰胺等;常用的制备方法有熔融共混法、聚合物插层法、原位聚合法等。
熔融共混法是研究者普遍使用的制备方法。在熔融共混的过程中,聚合物熔体和填料会受到强烈的剪切作用,填料会均匀地分散到聚合物熔体中。但是由于石墨烯密度极低,在混合时容易导致物料混合不均匀且挤出过程中喂料困难,实验生产过程中也极易产生石墨烯粉末的飞扬。Sengupta等人研究发现:在熔融共混前先进行溶液混合,在性能方面更能够在力学性能与电性能之间获取平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石墨烯/聚烯烃弹性体母料。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还在于提供一种石墨烯/聚烯烃弹性体母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一种石墨烯母料,然后再与高分子材料进行熔融共混制备石墨烯高分子材料,这是一种解决石墨烯分散问题最佳方法之一。本发明石墨烯/聚烯烃弹性体母料与其它导电填料抗静电剂相比,具有添加量少的优点;与表面活性剂型抗静电剂相比,有稳定性好的特点,并且其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树脂材料的性能。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石墨烯/聚烯烃弹性体母料,该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聚烯烃弹性体(POE)或接枝聚烯烃弹性体(m-POE)1~100份、石墨烯1~10重量份、硅烷偶联剂0.01~1重量份。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接枝聚烯烃弹性体(m-POE)为马来酸酐接枝聚烯烃弹性体(POE),接枝率≥1.2wt%;所述石墨烯为石墨烯微片,碳含量≥95wt%,厚度在3~5nm,粒度在30~50μm。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一种石墨烯/聚烯烃弹性体母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
接枝聚烯烃弹性体(m-POE) 4.95份;
石墨烯 4.95份;
硅烷偶联剂KH-550 0.1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石墨烯/聚烯烃弹性体母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石墨烯分散液的制备:将1~10重量份的石墨烯和0.01~1重量份硅烷偶联剂加入到10~100重量份的液体石蜡中,在常温下采用超声波分散10~30分钟,制得石墨烯分散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姚中国塑料城塑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余姚中国塑料城塑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236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