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长时间保坍的混凝土保坍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30837.0 | 申请日: | 2015-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26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发明(设计)人: | 冉千平;刘金芝;杨勇;舒鑫;翟树英;张建纲;黄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20/06 | 分类号: | C08F220/06;C04B24/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长 时间 混凝土 保坍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长时间保坍的混凝土保坍剂,是一种同时具有酰胺基和酯基的聚羧酸保坍剂,重均分子量为20000‑80000。所述聚羧酸保坍剂由单体a、单体b、单体c和单体d经自由基共聚反应制得,单体a、单体b、单体c和单体d的摩尔比为1:1~10:2~8:2~10;分时间段滴加单体,所述的单体b只在初始滴加时间里面参与反应,且采用匀速滴加的方式;而单体c、单体d全程均采用变速的滴加方式参与反应。本发明所公开的混凝土保坍剂能够满足高温及长距离运输条件下的混凝土长时间保坍(4h以上)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长时间保坍的混凝土保坍剂及其制备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混凝土坍落度的保持时间,属混凝土外加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当今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高速铁路、公路、水电、核电、大型桥梁等工程的建设为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预拌混凝土在混凝土施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优质砂石集料日益匮乏和大量含泥集料的使用,及由于大量使用矿物掺合料使水泥成分更加复杂,导致混凝土流动度损失过大。混凝土流动性的损失不但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而且劣化了混凝土性能,甚至会严重降低混凝土构筑物的服役寿命。控制好混凝土的流动度的损失,更好的满足实际施工的需求是高性能混凝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流动度,国内外提高混凝土流动性的主要途径有改变搅拌工艺,外加缓凝剂、减水剂造粒和复配反应性高分子等。
(1)基于改变搅拌工艺的保坍技术,即后掺减水剂:在砂、石、水泥、水拌合之后再掺减水剂,这种方法对抑制坍落度损失有明显效果。但该方法不便于质量控制,外加剂用量大,不经济,而且此方法作用有一定的时间限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度损失大的缺陷。
(2)基于外掺缓凝剂的保坍技术:外掺缓凝剂对控制混凝土的流动度损失有一定效果,目前在工程上已有了大范围的应用。但无论怎样,外掺缓凝组分都会影响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发展和增加新拌混凝土的泌水,且只能解决短时间内混凝土的保坍问题,而对长时间保坍要求的混凝土效果不明显,如果盲目地增大缓凝组分的掺量,还可能会造成工程事故。
(3)基于减水剂造粒的保坍技术:通过物理方法把减水剂制造成不同粒径、不同溶解速率的颗粒状物,使体系中的减水剂始终维持在临界胶束状态,使坍落度不损失或损失很小。也可在减水剂外表做一层能在碱性溶液中缓慢溶解、溶解速率不同的外壳,从而控制减水剂在水泥浆体中的浓度,达到抑制坍损的目的。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但是必定会增加减水剂的成本,还有在造粒外壳的选择、壳层厚度和溶解速率的确定、造粒方法的选取上都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成品的储存稳定性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4)基于接枝共聚物分子结构调控的保坍技术:接枝共聚物可赋予新拌混凝土高的初始流动性和高的工作保持性。目前主要采用羧基保护技术和分子间交联技术。分子间交联技术是利用多双键的单体与聚羧酸减水剂原料进行微交联,这种交联点会逐渐发生断裂,同时释放小分子减水剂,供水泥颗粒持续吸附。
EP 0619277、US 5362324、ZL200710192353.6等公开了类似的方法,但是交联剂的种类和用量上有严格的限制,否则会带来交联程度过大而导致分散能力降低或者丧失的现象。羧基保护型技术是在分子中引入含有酯基、酸酐和酰胺等碱响应基团,可在混凝土碱性环境中缓慢释放出功能性吸附基团,不断补充由于水泥颗粒水化和吸附造成的减水剂浓度下降,从而有利于提高减水剂的分散保持性能,该方法合成的聚羧酸接枝聚合物结构可控可调,便于推广应用。
EP 0931799、US20080295741、US 20060266977专利利用此方法开发了减水剂。
这些保坍方法只能部分满足普通混凝土的短时间坍落度要求,难以满足一些特殊工程混凝土的高温及长距离运输的长时间保坍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308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