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菌光敏治疗仪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32009.0 | 申请日: | 2015-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63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天军;董晓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N5/067 | 分类号: | A61N5/067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李蕊 |
地址: | 300192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光敏 治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仪器,尤其是一种抗菌光敏治疗仪。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在经历自然灾害或严重灾难(如火灾、地震、战争 等)后,往往会出现大量大面积皮肤损伤患者。而严重的大面积皮肤 损伤患者中,有相当多的患者死于由于皮肤作为人体抵御微生物入侵 的天然屏障被破坏所造成的细菌侵入和感染(如严重的大面积烧伤患 者中50%到70%的患者死于感染)。目前,对于大面积皮肤损伤患者皮 肤表面的抑菌和防感染技术还仅仅限于使用抗生素来实现防控。而这 种方式由于深度烧伤,局部血管阻塞,全身应用抗生素难以达到局部 控制创面细菌繁殖的作用,而单靠静脉应用疗效较差。同时,也存在 因滥用抗生素而产生超级细菌的风险。在创伤早期对病人全身应用抑 菌或杀菌制剂是实现早期抑菌,防止细菌进一步侵袭的有效手段。近 年来,采用光动力效应杀灭多重耐药菌的抗感染疗法已经被认为是一 种很有前景的治疗难治性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新策略。目前,已有相当 多的研究成果证实光动力疗法对各种耐药细菌菌膜进行的体外和在 体杀菌具有较好的效果。然而,目前光动力疗法所采用的治疗设备存 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无法满足大面积抗菌抑菌的需求。具体表 现在:目前,在临床上存在采用不同波长的激光器和LED作为光动力 抗菌抑菌治疗的光源。由于传统激光的方向性较好,发散角较小,因 此只能照射到比较小的范围上。而为了防止因激光功率密度过高而对 患者造成的热损伤,因此所采用激光器的功率也相应的降低。这种光 动力治疗法仅仅适用于小面积病变的治疗:如肿瘤、鲜红斑痣等。而 在大面积皮肤损伤患者的治疗中,这种光源仅能靠医生扫照的方式来 解决照射面积的问题,这样不仅延长了治疗时间,极大地降低了治疗 效率,而且容易存在照射死角,造成杀菌不彻底。而采用LED进行照 射的方式由于LED的发散角较大,且光热转换效率较低,虽然能够解 决照射面积较小的问题,但既不能保证照射区域功率密度的均一性, 又不能保证照射区域功率密度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杀菌消毒的剂量。由 于全身照射所需功耗过大,对制冷系统的需求也比较高,因此目前尚 未出现能够进行全身光动力抑菌的LED治疗光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抗菌光敏治疗仪,能够 有效用于大面积皮肤损伤(如溃烂、烧伤、烫伤等)后的表面杀菌消 炎处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抗菌光敏治疗仪,包括大功率激光光源、扩束镜、扫描振镜、 红外成像仪、治疗床、摄像头、监控器和上位机,所述扩束镜、扫描 振镜和红外成像仪设置于所述治疗床正上方,所述上位机分别与大功 率激光光源、红外成像仪、摄像头和监控器线路控制连接,同时,上 位机通过扫描振镜控制器与扫描振镜线路控制连接,所述大功率激光 光源通过扩束镜与扫描振镜线路连接。
优选的,上述抗菌光敏治疗仪,还包括光学支架和隔离间,所述 隔离间顶部固定有光学支架,所述扩束镜、扫描振镜、红外成像仪和 摄像头通过该光学支架与隔离间固定连接,所述治疗床设置于隔离间 内。
优选的,上述抗菌光敏治疗仪,所述隔离间的用途是防止散射出 来的激光照射至周围医务人员眼睛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该隔离间 既可以采用推拉门式结构,又可以采用帐篷构成以方便医务人员在野 外进行紧急救治。
优选的,上述抗菌光敏治疗仪,所述治疗床可采用传动式推拉患 者进入隔离间,紧急时也可采用带轮担架或普通手术床。
上述抗菌光敏治疗仪进行大面积抗菌光敏治疗的实现方法,采用 平均功率密度达到光动力治疗需求的大面积光斑,配合光敏药物实现 受损皮肤表面杀菌并促进创伤愈合,其大面积光斑是利用扫描振镜快 速的扫描来实现的,具体步骤如下:
(1)红外成像仪采集到的病人患处温度场信息和摄像头传来的 监控信息上传到上位机上,并如实的显示在监控器上;
(2)上位机通过对照射区域进行设定并进行监控,通过大功率 激光光源驱动电流、输出激光至扩束镜,经扩束镜扩束后传至扫描振 镜,通过扫描振镜对患者治疗区进行光斑抗菌抑菌治疗;
(3)摄像头经过(对635nm光波段的)滤波后,可以通过监控 器观察到患者受照射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320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直线加速器和MRI引导的X射线放疗机
- 下一篇:磁性治疗器具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