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式结构锂电池的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33028.5 | 申请日: | 2015-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6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何丹农;董毅;张春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H01M10/613;H01M10/6551;H01M10/6563;H01M10/05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31121 | 代理人: | 唐莉莎 |
地址: | 2002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式 结构 锂电池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式结构锂电池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脑能的装置。从1799年伏特成功制备第一个电堆,到19世纪60-80年代湿电池和干电池的发明,之后伴随着电子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池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装备,在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领域广泛使用。
锂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比容量高,电化学当量最小,标准电极电位最负,可用于生产高能量密度的电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锂电池已经成为主流。现有传统的锂电池大多设计成封闭的正方体形或圆柱体形,散热效果差,锂电池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便会产生大量热量,无法快速散去,严重影响到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严重时还会发生爆炸事故。
为了解决锂电池散热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式结构锂电池的设计方法,通过散热孔的设计,可有效防止正极板、隔板、负极板排列过于紧密,可有效散热,防止电池温度过高影响工作,且散热片与外壳连接,充分利用了金属的散热性,增强了散热效果。本发明通过长时间运行测试,试验系统稳定,实验所需材料来源广泛、装置操作简单、设备成本低,易于工业化扩大生产。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式结构锂电池的设计方法,通过在外壳上开设若干散热孔,并在每个散热孔内安装散热片,散热片与外壳接触,帮助散热,提高锂电池的散热性能。
一种新式结构锂电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式锂电池包括空心的外壳1,外壳1顶面设有若干个截面呈矩形的散热孔2,每个散热孔2内配有一个长方体形的散热片3,外壳1内部每两个相邻散热孔2之间或散热孔2与外壳1侧边之间依次设有隔板9、正极板7、隔板9、负极板8、隔板9,外壳1内的两侧分别固定有圆柱形的正极端子4和负极端子5,正极端子4和负极端子5的顶部均穿过外壳1,且与外壳1相交处均设有绝缘环6,正极端子4通过导线10与外壳1内所有的正极板7连接,负极端子5通过导线10与外壳1内所有的负极板8连接。
所述外壳1由铝合金制造。
所述散热片3由铝合金制造,且散热片3与散热孔2过渡配合。
所述正极板7材料由锂铁磷酸盐LiFePO4制造,负极板8材料由石墨烯制造。
所述隔板9由聚氯乙烯材料制造,绝缘环6由橡胶制造。
所述正极端子4和负极端子5均由黄铜制造。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式结构锂电池的外壳顶面设有若干个散热孔,散热孔均配有散热片,外壳内部依次设有隔板、正极板、隔板、负极板、隔板,外壳内的两侧分别固定有圆柱形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正极端子通过导线与外壳内所有的正极板连接,负极端子通过导线与外壳内所有的负极板连接。通过散热孔的设计,可有效防止正极板、隔板、负极板排列过于紧密,可有效散热,防止电池温度过高影响工作,且散热片与外壳连接,充分利用了金属的散热性,增强了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一种新式结构锂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新式结构锂电池的结构剖视图。
其中,1—外壳、2—散热槽、3—散热片、4—正极端子、5—负极端子、6—绝缘环、7—正极板、8—负极板、9—隔板、10—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一种新式结构锂电池的优选实施方式。
结合图1和图2出示本发明一种新式结构锂电池的具体实施方式:该新式结构锂电池包括空心的外壳1,外壳1顶面设有若干个截面呈矩形的散热孔2,每个散热孔2内配有一个长方体形的散热片3,外壳1内部每两个相邻散热孔2之间或散热孔2与外壳1侧边之间依次设有隔板9、正极板7、隔板9、负极板8、隔板9,外壳1内的两侧分别固定有圆柱形的正极端子4和负极端子5,正极端子4和负极端子5的顶部均穿过外壳1,且与外壳1相交处均设有绝缘环6,正极端子4通过导线10与外壳1内所有的正极板7连接,负极端子5通过导线10与外壳1内所有的负极板8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330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部灌胶电池
- 下一篇:一种量子点电致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