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流电池电极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34939.X | 申请日: | 2015-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750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2 |
发明(设计)人: | 郭玉国;吴雄伟;邓奇;殷雅侠;万立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4/88 | 分类号: | H01M4/88;H01M4/96;H01M8/18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元同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5 | 代理人: | 刘元霞;牛艳玲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电 电极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流电池电极处理的一种方法,特别是一种全钒液流电池电极 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液流电池因电池系统设计灵活、功率输出与电池容量相互独立、使用寿命 长、可深度充放电、大电流充放电、整体性能稳定等优点,所以液流电池在大 规模储能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液流电池特别是全钒液流电池被认为能解决风 能、太阳能、潮汐能等不稳定性和间断性问题。1985年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 大学开始研究全钒液流电池以来,全钒液流电池的关键材料包括:隔膜、电极、 电解液、液流框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全钒液流电池的电极材料。 因为碳素电极具有导电性好、耐腐蚀、良好的稳定性、良好的机械性能、抗氧 化等特点,所以碳素材料作为液流电池电极的使用十分广泛,在全钒液流电池 中,电极作为提供钒离子反应的场所,所以要求电极具有高的电化学活性和比 表面积。但是目前的碳素电极特别是石墨毡电极表面活性低,使得在充放电过 程中,电极极化作用较大,不利于全钒液流电池在大电流情况下的充放电过程。 目前对于碳素材料主要处理方法包括金属处理和酸处理,金属方法主要利用金 属或者金属氧化物负载在碳素材料表面,虽然提高了碳素材料的电化学活性, 但是处理工艺复杂,特别是在电极处理过程中使用到很多稀有金属,增加了电 极的成本,从而不适合电极大量的处理;酸处理主要包括利用浓度为50-98%浓 硫酸和70%硝酸溶液处理3~15小时,全钒液流电池能量效率得到大幅提高,但 是该处理方法会对仪器造成严重腐蚀,在电极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 的废气和废水,不利于碳素电极的规模化生产。
ShaoY(参考文献:Nitrogen-dopedmesoporouscarbonforenergystorage invanadiumredoxflowbatteries[J].JournalofPowerSources,2010,195(13): 4375-4379.)等人利用介孔碳材料在氨气氛围中高温(800℃)数小时,得到具 有氮元素修饰的介孔材料,虽然碳素电极电化学活性得到提高,但是催化活性 强度较低,而且催化对象单一,仅是[VO]2+/[VO2]+化学过程,不适合大规模生 产过程。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液流电池电极电化学活性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流电池电极的 修饰方法,制备工艺技术要求低,成本低,可以大规模地应用于液流电池电极 制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流电池电极的制 备方法,以对氨基苯磺酸和碳素材料为原料,通过电聚合、电氧化、高温碳化 制备得到液流电池电极,
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利用电聚合法将对氨基苯磺酸沉积在碳素材料 表面;b、在酸溶液中电氧化聚对氨基苯磺酸修饰的碳素材料;c、将上述碳素 材料置于高温条件下碳化数小时得到可用于液流电池的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碳素材料为碳毡、石墨毡、碳布、碳纸,优选石墨毡;优 选所述酸为硫酸。
进一步地,所制备得到电极为氮、氧元素同时修饰的电极,氮、氧元素的 重量百分比含量满足3x>2y+0.001,含氧官能团包括羟基、羧基,羟基与羧基的 摩尔比例为1:2-2:1。
进一步地,所述对氨基苯磺酸的沉积厚度为10~50nm,优选10~30nm。
进一步地,步骤a中反应温度为25~40℃。
进一步地,步骤a中需要加入电解质如氯化钾、氯化钠,浓度为0.1~1mol/L。
进一步地,步骤a中对氨基苯磺酸的浓度为1×10-3~1×10-1mol/L。
进一步地,步骤b的反应温度为室温(25℃)-40℃,电流大小为10~100 mA/cm2,硫酸的浓度为1~10mol/L,电氧化时间为1~120min
进一步地,步骤a、b中使用的溶剂均为去离子水。
进一步地,步骤c中碳化温度为300~1000℃,优选300~600℃,时间为30~360 min,优选30~60min,保护气体为氩气或氮气。
进一步地,所述液流电池电极为全钒液流电池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349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碳质管式氧还原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复合电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