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着色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37485.1 | 申请日: | 2015-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67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涛;成保龙;汪安理;刘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家庄格力电器小家电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08 | 分类号: | C08L23/08;C08L23/06;C08K3/04;C08J3/22;C08L55/02;B29B7/72;B29C47/9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赵囡囡;金田蕴 |
地址: | 0500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着色 材料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着色材料制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着色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现市场通用型黑色着色剂(色母)可应用于PP(高聚物聚丙烯)、ABS(丙烯腈-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等塑胶材料的着色,添加比例通常为1%~1.5%,色母树脂载体通常采用LDPE (低密度聚乙烯)或LLDPE(线型低密度聚乙烯)。
目前,上述黑色色母的生产工艺可分为两种:(1)炭黑与LDPE或LLDPE脂在高速混合 机中混合,炭黑、聚乙烯树脂混合物通过双螺杆挤出机造粒,生产出低端通用型黑色母。(2) 炭黑与聚乙烯树脂LDPE或LLDPE通过告诉混合机混合,混合物与扩散剂、抗氧剂等助剂一 同经过密炼机混合,密炼混合物通过双螺杆挤出造粒,生产出中高端通用型黑色母。
但是这两种生产方法制作的通用型黑色色母,应用于染色ABS基材的产品时均会出现染 色效果不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黑度不够,即:添加1.5%的黑色色母比例,测 试色差值L*为23.30~24.50(工艺要求L≤24.00),所以现有技术黑色色母染色品常出现外观 黑度不够现象;(2)染色后塑胶制品出现螺钉柱打爆破裂现象,尤其出现在ABS树脂产品当 中。按照常规设计的产品螺钉柱尺寸,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螺钉柱打裂现象,高峰 期螺钉柱打裂现象可高达30%。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着色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用型黑色色 母应用于染色ABS基材的产品时会出现黑度不够的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着色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 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90~110重量份的炭黑与95~120重量份的改性LLDPE经混练机 进行混合,得到初级混合物;S2,初级混合物经密炼机进行行密炼、混合,得到初级密炼混 合物;S3,将初级密炼混合物与助剂通过密炼机再次密炼,得到深度密炼混合物;以及S4, 将深度密炼混合物挤出造粒得到着色材料;其中,炭黑的粒径为20nm~65nm,改性LLDPE 为90~110重量份LLDPE、10~20重量份LDPE和3~5重量份EVA共混改性得到的改性 LLDPE。
进一步地,助剂包括扩散剂和抗氧剂,其中扩散剂的加入量为0.2~0.5重量份,抗氧剂的 加入量为0.2~0.3重量份。
进一步地,扩散剂为金属皂类扩散剂。
进一步地,抗氧剂为抗氧剂1010和/或抗氧剂DLTP。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混练机的混合速度为1500~2200r/min,混合时间为15~30S。
进一步地,步骤S4中,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对深度密炼混合物挤出造粒。
进一步地,双螺杆挤出机为长径比为10~15的带有混炼原件的双螺杆挤出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着色材料。该着色材料通过上述任一种的制备方法 制备得到。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上述着色材料在塑料材料着色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着色材料的添加量为0.5%~4%。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得到的着色材料,用于ABS注塑原材料的着色,比常规黑色母添 加量少0.5%,即:添加1.0%就可以达到工艺要求的黑度,且色差值可达到L*=22.5-23.5(工 艺要求L*≤24)降低产品色母成本30%。使用本发明的着色材料的产品,螺钉柱打爆的比例 可降低为0.00%。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 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3的着色材料的制备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家庄格力电器小家电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石家庄格力电器小家电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3748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