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发动机悬置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41088.1 | 申请日: | 2015-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0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柴叶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立博汽车零部件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7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发动机 悬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发动机悬置系 统。
背景技术
发动机悬置系统主要用于支承动力总成,隔离发动机的振动以及限 制动力总成位移。
目前国内外轻型卡车上基本都采用四点悬置,前后悬置各两点,其 中前悬置布置在发动机缸体前端两侧,后悬置布置在变速箱壳体后端两 侧。参考图1,前悬置包括前悬置软垫1’、前悬置支架2’和发动机支 架总成3’,后悬置包括后悬置软垫4’、后悬置支架总成5’和变速箱支 架总成6’。其中所述前悬置软垫1’和所述后悬置软垫2’均为矩形块 状的软垫结构,其被固定在悬置支架与动力总成支架之间,当车辆在启 动、加速、减速、制动、转弯时,各个悬置软垫会承受动力总成的惯性 力,从而产生形变。由于悬置软垫附近没有限位结构,软垫变形量不可 控,因此极易造成悬置软垫变形量过大导致软垫撕裂,或者导致动力总 成与周围零部件发生干涉。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改进发动机悬置的结构,以解决现有技 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发动机悬置系统,其具有有效的悬 置软垫限位结构,可提高悬置软垫的使用寿命,避免动力总成与周围零 部件发生干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发动机悬置系统,包括前悬置和后悬置,所述前悬置中的 前悬置软垫总成和/或所述后悬置中的后悬置软垫总成为限位软垫总 成,所述限位软垫总成包括软垫本体、嵌套在所述软垫本体中并在上下 端面连线方向贯穿所述软垫本体的限位套管、设于所述软垫本体上端面 处的上限位盖和设于所述软垫本体下端面处的下限位盖;所述限位套 管、所述上限位盖和所述下限位盖均为刚性件;所述上限位盖和所述下 限位盖的周向边缘均设有外限位翻边,且所述外限位翻边均向靠近所述 软垫本体的方向翻折。
优选地,所述上限位盖和所述下限位盖上均设有与所述限位套管间 隙配合的通孔,所述限位套管的两端分别伸出对应的所述通孔,且所述 限位套管的伸出段均设有外螺纹并配合螺母锁紧。
优选地,所述上限位盖和所述下限位盖上均设有与所述限位套管间 隙配合的通孔,所述限位套管为中空套管,螺栓依次穿过上限位盖、所 述限位套管和所述下限位盖并在两端分别借助螺母锁紧固定。
优选地,所述通孔的周向边缘设有内限位翻边。
优选地,所述前悬置软垫总成为矩形块软垫总成,所述后悬置软垫 总成为所述限位软垫总成。
优选地,所述后悬置中包括上下布置的两组所述后悬置软垫总成, 固定支架中的第一连接板被固定连接在两组所述后悬置软垫总成之间。
优选地,所述上限位盖上的所述内限位翻边和所述外限位翻边的翻 折方向相同;所述下限位盖上的所述内限位翻边和所述外限位翻边的翻 折方向相反,且所述下限位盖上的所述内限位翻边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 固定孔的内壁贴合。
优选地,所述后悬置包括两组由所述后悬置软垫总成、所述固定支 架和后悬置支架装配形成的安装点,且两组所述安装点分别布置固定在 发动机飞轮壳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固定支架还包括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第一 固定板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固定板之间的第一加强板
优选地,所述后悬置支架包括与所述后悬置软垫总成固定连接的第 二连接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上的第二固定板以及接在所述第 二连接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的第二加强板。
本发明提供的新型发动机悬置系统,在前悬置软垫总成和/或后悬 置总成中设置了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包括嵌套软垫本体中并贯穿软垫本 体的限位套管、设于软垫本体上端面处的上限位盖、设于软垫本体下端 面处的下限位盖以及设于上、下限位盖周向边缘的外限位翻边,并且限 位套管、上限位盖和下限位盖均为刚性件,因此,在软垫总成在各个方 向受到平移力或扭转力时,上述限位结构都能够对软垫本体进行有效的 限位,防止软垫本体发生较大的位移导致软垫撕裂,影响悬置的使用寿 命,也避免了软垫本体位移过大造成动力总成与周围零部件发生干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 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并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 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立博汽车零部件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未经青岛立博汽车零部件精密铸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410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