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贝壳屋面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42142.4 | 申请日: | 2015-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48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8 |
发明(设计)人: | 李树成;高飞;胡杭;李天一;邢丹;徐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二局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7/00 | 分类号: | E04B7/00;E04G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004 | 代理人: | 宋元松 |
地址: | 100054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贝壳 屋面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贝壳屋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贝壳屋面由多个朝向一致顺序排列的贝壳单元屋面(1)组成,由混凝土浇筑连接;贝壳单元屋面(1)的一端为圆弧,另一端为直线,两端对边连成直线形成屋面整体形状;贝壳单元屋面的贝壳凹面向下,与贝壳单元屋面圆弧端平行的剖面为圆弧,距离圆弧端越远,则圆弧剖面的弧度越小,直至到达直线端;在贝壳单元屋面的直线端浇筑有混凝土屋面梁,屋面梁的上方为相邻贝壳单元屋面的圆弧端,圆弧端与屋面梁现浇在一起形成整体;在贝壳单元屋面的直线端与屋面梁之间设置有排水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壳屋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贝壳屋面由自密实混凝土浇筑而成,屋面内侧为清水混凝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壳屋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贝壳屋面的圆弧端面内侧安装有窗户。
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贝壳屋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放线,搭设架体略低于设计标高:对所有立杆(2)进行定位放线,其中南北向立杆间距1000mm,东西向间距1040mm,梁底支撑架立杆间距沿梁跨度方向为500mm;首先将架体整体搭设至6m高,待架体标高准确定位后再继续向上搭设;
(2)两端架体搭设至设计标高;首先需要确定屋面东西两端的定位标高,进而才能确定中间位置的标高;
根据图纸尺寸确定端部截面的立杆最终标高,并铺设端部梁底模板;
(3)根据立杆间距用细线连接两端,形成标高控制线网格;两端立杆搭设完成后拉密集细线,来确定中间位置立杆标高;
(4)将所有架体立杆搭设到设计标高,搭设南北向钢管龙骨(3):根据已经拉好的标高控制线,将中间部位立杆搭设至设计标高,并搭设东西向钢管主龙骨;
(5)铺设东西向木龙骨(4);在已经搭设好的钢管龙骨上铺设50mm×100mm的木方龙骨@250mm;
(6)复核现场尺寸配置模板,进行底模(5)铺设;在已经搭设好的木方次龙骨上铺设15mm厚木模板完成一个单元,依次重复以上步骤完成整个屋面的底层模板施工;
(7)面板上部固定三合板;三合板放线采取现场直接控制,即在模板上放线,通过放线情况观察其是否合理,确认合理后,之才进行粘贴工序的施工;
(8)钢筋绑扎;钢筋绑扎前要弹线进行控制,以保证钢筋绑扎间距均匀;同时在施工时设置罩面模板马镫,控制罩面模板的定位,保证板浇筑完成后的上表面保护层厚度;
(9)底模打螺栓孔;螺栓孔设置在三合板的中央,且要避开钢筋位置,同时严禁螺栓孔位置与板缝位置重合;
(10)扣罩面模板,对罩面模板打螺栓孔,尔后进行模板加固;
(11)浇筑混凝土,对混凝土进行养护,达到预定强度后进行拆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采用U托顶住钢管,采取临时固定措施以防止骨架变形移位:两根落地立杆间设置一根“定位立杆”,“定位立杆”底部与支撑架体的横杆用扣件连接,顶部用扣件与钢管龙骨连接,以保证屋面龙骨不移动;
临时立杆(6)不落地,只起固定作用,不承重,用扣件与横杆(7)连接,并与上部钢管龙骨连接,间距同立杆间距,与立杆位置错开。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7)中,三合板在铺贴前首先均匀刷色拉油并晾干,涂油时间应该在贴三合板前6小时左右完成,保证色拉油被三合板充分吸收,但又没有被大量挥发;三合板铺贴时要实行错缝排列,施工前先在模板上放线,之后根据放线情况裁板,并用射钉固定;三合板放线完成后由技术部、质检部会同监理、设计、以及建设方,对放线情况进行验收,以保证三合板分格无误后进行下一步施工;贴三合板时要随贴随检查其粘贴是否顺直,裁剪尺寸是否正确,要保证美观,三合板粘贴完毕后,会同监理、设计、以及建设方共同进行验收,符合要求后进行后续钢筋绑扎;三合板拼缝以东西向为长向进行错缝排列,缝宽3mm,板条宽度控制在100 mm宽,在局部需要进行调整找齐时,板条可在120-70mm宽范围进行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二局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二局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4214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集成吊顶结构
- 下一篇:装配式建筑物外保温墙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