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域风场探测方法及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43135.6 | 申请日: | 2015-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727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2 |
发明(设计)人: | 李静;徐自励;唐勇;罗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W1/02 | 分类号: | G01W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殷瑞剑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域 探测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空气象、导航监视、航空数据链、微电子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 是涉及风场探测与重构、空-空数据通信、空-地数据通信领域的一种空域风场探测 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航空器运行空域中的风场是影响航空活动的重要气象条件。风场变化所产生的 风切变,会对航空器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尤其是低空风切变具有变化快、范围小、 强度大等特点,是公认的航空器起降阶段最严重的气象危害,严重危害航空活动安 全,是一个不易解决的航空气象难题。机载风切变探测系统还存在许多不足,且存 在成本与航空器设备加改装问题,而地基低空风切变探测预警系统优异的探测能力, 使其在低空风切变探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虽然低空风切变地基探测设备有多种, 但基本的探测原理是一致的,即通过对风场进行探测,然后采用各种算法进行风场 重构,最后进行风切变判断或风切变预警。因此,空域风场的探测和重构是进行风 切变判断与预警的前提。
现有低空风切变地基探测设备中,均存在一定局限性。低空风切变预警系统 (LowLevelWindShearAlertSystem,LLWAS)只能探测地表附近的水平风切变,探 测高度有限且受限于风速计的数量和安装位置;终端区多普勒气象雷达(Terminal DopplerWeatherRadar,TDWR)安装位置要求高,雷达选址常因各种原因受到限制, 致使雷达不能直接应用于跑道范围,给应用带来了困难;风廓线雷达只能探测雷达 所在点上空的风向风速,作用区域有限,必须将多部风廓线雷达进行联网才能得到 整个机场上空区域的垂直风场分布。
现有基于广播式自相关监视接收功能探测风速的文献中,只是单纯地计算风速 和风向本身,并未将计算结果推广应用到其他行业领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低空风切变地基探测设备存在的一定局限性,以及 已有利用广播式自相关监视的接收功能仅仅计算风速的单一性,提供一种基于广播 式自相关监视接收功能的空域风场探测装置及其方法。
为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域风场探测方法,该方法包 括步骤如下:
步骤S1:利用一航空器所具备的广播式自相关监视接收功能,接收空域中其他 航空器通过广播式自相关监视发送的广播式自相关监视报文信息;
步骤S2:采用风场重构算法,将报文信息和相关机载传感器信息实时重建出空 域中的风场信息;
步骤S3:通过可视化设备显示空域中的风场信息。
为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域风场探测装置,该装置包 括:广播式自相关监视机载发射机、广播式自相关监视地面站发射机、机载天线、 广播式自相关监视机载接收机、风场重构设备、显示设备、机载位置传感器、气压 高度计以及温湿度传感器,其中:
所述机载天线与广播式自相关监视机载发射机空-空通信、机载天线与广播式自 相关监视地面站发射机空-地通信,用于接收对应的广播式自相关监视报文;
所述广播式自相关监视机载接收机与机载天线连接,用于传输对应的广播式自 相关监视报文;
所述风场重构设备与对应的广播式自相关监视机载接收机、机载传感器连接, 用于获得直接和间接气象要素,重建风场信息;
所述显示设备与风场重构设备连接,用于显示风场数据信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航空器的广播式自相关监视接收功 能,接收空域中其他航空器发送的报文信息,重构空域风场的方法。该方法基于目 前民用航空领域快速发展并逐步普遍采用的广播式自相关监视技术,直接利用航空 器所具备的广播式自相关监视接收功能,接收其他航空器通过广播式自相关监视发 送功能所广播的有关航空器的经度、纬度、高度、真空速、地速、信息发送时刻等 信息,结合航空器自身的位置信息、高度信息、温湿度信息,采用风场重构算法, 实时重建出空域中的风场信息,通过可视化方法呈现给飞行员,以提供或增强飞行 员对航空器周边空域风场变化的态势感知能力,为飞行员及时预测和规避某些极端 天气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提升飞行安全与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未经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431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