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仿人机器人两自由度混联抗冲击机械足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51796.3 | 申请日: | 2015-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383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班书昊;蒋学东;李晓艳;何云松;席仁强;徐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57/032 | 分类号: | B62D57/0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机 器人两 自由度 混联抗 冲击 机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仿人机器人领域,特指一种仿人机器人两自由度混联抗冲击机械足。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仿人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展,并使得仿人机器人成为智能机器人领域中最为活跃的热点之一。仿人机器人完全按照人类的身体结构设计,因而具有相当的设计难度。其中,模仿人足的机械足在行走过程中,当足部与地面接触时,会产生相应的振动和冲击,从而导致机器人失去平衡。因此,设计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抵抗冲击的机械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具有两个运动自由度和抗冲击性能、混联模式的仿人机器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的解决方案为:一种仿人机器人两自由度混联抗冲击机械足,它包括跖骨板,装设于所述跖骨板上的踝轴和趾轴,装设于所述踝轴上的踝轴齿轮,与所述踝轴齿轮相啮合的踝动力轮,输出轴与所述踝动力轮相连的踝电机,装设于所述趾轴上的并联脚趾和趾轴齿轮,与所述趾轴齿轮相啮合的趾动力轮,其输出轴与所述趾动力轮相连的趾电机,连接机械小腿与所述跖骨板的小腿弹簧,连接所述并联脚趾与所述跖骨板的脚趾弹簧,装设于所述跖骨板底部的弹性橡胶垫。
所述踝轴齿轮与所述机械小腿相固结,所述趾轴齿轮与所述并联脚趾相固结;所述趾动力轮的半径为所述趾轴齿轮半径的两倍,所述踝动力轮的半径为所述踝轴齿轮半径的两倍;所述踝轴可在所述跖骨板上自由转动,所述趾轴可在所述跖骨板上自由转动;所述小腿弹簧伸长量为零时,所述机械小腿处于垂直于水平面的铅垂状态。
所述并联脚趾包括装设于所述趾轴上的大拇趾、二拇趾、三拇趾、四拇趾和小拇趾,所述五根拇趾的相对长度满足人足的五根脚趾的相对长度关系。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仿人机器人两自由度混联抗冲击机械足,设有趾电机和踝电机,分别驱动并联脚趾和机械小腿的转动,实现了两个运动自由度,结构简单。
(2)本发明的仿人机器人两自由度混联抗冲击机械足,还设有小腿弹簧、脚趾弹簧和弹性橡胶垫,可以有效吸收由于地面不平造成的冲击力。由此可知,本发明结构简单、具有两个运动自由度和抗冲击性能、能够模仿人足运动姿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仿人机器人两自由度混联抗冲击机械足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并联脚趾结构示意图。
图中,1—跖骨板;2—机械小腿;3—并联脚趾;30—趾轴;31—大拇趾;32—二拇趾;33—三拇趾;34—四拇趾;35—小拇趾;4—脚趾弹簧;5—小腿弹簧;6—趾电机;7—趾动力轮;8—趾轴齿轮;9—踝电机;10—踝动力轮;11—踝轴;12—踝轴齿传;13—弹性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仿人机器人两自由度混联抗冲击机械足,包括跖骨板1,装设于跖骨板1上的踝轴11和趾轴30,装设于踝轴11上的踝轴齿轮12,与踝轴齿轮12相啮合的踝动力轮10,输出轴与踝动力轮10相连的踝电机9,装设于趾轴30上的并联脚趾3和趾轴齿轮8,与趾轴齿轮8相啮合的趾动力轮7,其输出轴与趾动力轮7相连的趾电机6,连接机械小腿2与跖骨板1的小腿弹簧5,连接并联脚趾3与跖骨板1的脚趾弹簧4,装设于跖骨板1底部的弹性橡胶垫13;踝轴齿轮12与机械小腿2相固结,趾轴齿轮8与并联脚趾3相固结;趾动力轮7的半径为趾轴齿轮8半径的两倍,踝动力轮10的半径为踝轴齿轮12半径的两倍。
参见图1和图2所示,踝轴11可在跖骨板1上自由转动,趾轴30可在跖骨板1上自由转动;小腿弹簧5伸长量为零时,机械小腿2处于垂直于水平面的铅垂状态;并联脚趾3包括装设于趾轴30上的大拇趾31、二拇趾32、三拇趾33、四拇趾34和小拇趾35,五根拇趾的相对长度满足人足的五根脚趾的相对长度关系。
工作原理:趾电机6带动趾动力轮7转动,进而带动趾轴齿轮8和并联脚趾3转动;踝电机9转动,踝动力轮10带动踝轴齿轮12转动,进而带动机械小腿2与跖骨板1相对转动;地面不平时,由于行走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力被弹性橡胶垫13的变形所吸收,多余的能量进一步被小腿弹簧5和脚趾弹簧4所吸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517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调式鞍座单管自由升降助力器
- 下一篇:损管机器人及损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