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及电磁悬挂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52898.7 | 申请日: | 2015-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035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宁岩;徐征鹏;李宏源;刘平;冯上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杉智慧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3/02 | 分类号: | H02K33/02;H02J7/32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电磁 悬挂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悬挂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回收车辆行驶时因 震荡产生的能量的电磁悬挂系统以及具有该电磁悬挂系统的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悬挂系统多采用空气弹簧与液压减震器结合的形式,通过调节 空气弹簧的气压实现主动功能,当空气弹簧主动调节过程中充气时间过长,减 震反应滞后,影响用户使用效果,同时减震过程中产生震动能量无法回收。
发明内容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悬挂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汽车 悬挂系统在主动减震过程中反应滞后且所产生的震动能量无法回收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电磁悬挂系统,用于汽车减震,包括设于汽车车轴 上的减震装置以及电连接于所述减震装置且实现其减震阻尼主动调节的主控系 统电路,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内部中空的减震定子部、一端固定于所述车轴上的 减震动子部以及供所述减震动子部与所述减震定子部相对往复运动的弹性组 件,所述减震动子部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减震定子部的中空内部,所述弹性组件 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减震动子部,所述弹性组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减 震定子部,所述减震动子部与所述减震定子部之间设有电磁感应组件,所述电 磁感应组件于所述减震动子部与所述减震定子部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电磁感应 电流,所述电磁感应组件于充电时产生限制所述减震动子部与所述减震定子部 自由相对运动的阻尼力,所述主控系统电路包括用于调节电流大小的主动调节 模块、用于改变电流方向的整流逆变模块以及供电电源,所述电磁感应组件电 连接于所述主控系统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感应组件包括嵌设于所述减震定子部内的线圈绕组以 及与所述线圈绕组相互电磁感应且嵌设于所述减震动子部的的永磁体,所述线 圈绕组电连接于所述主控系统电路;所述电磁感应组件包括嵌设于所述减震动 子部内的线圈绕组以及与所述线圈绕组相互电磁感应且嵌设于所述减震定子部 的的永磁体,所述线圈绕组电连接于所述主控系统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线圈绕组上分别引出绕组正极a与绕组负极b,所述绕组 正极a与所述绕组负极b分别电连接于所述主控系统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减震动子部上的支撑挡板、 固定连接于所述减震定子部端部的限位挡板以及设于所述支撑挡板与所述限位 挡板之间且平行于所述减震动子部的运动方向的弹性件,所述减震动子部与所 述减震定子部均设于所述弹性件内。
具体地,所述弹性件为螺旋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主动调节模块包括可调节电阻以及用于控制调节电阻阻值 的主动补偿电路。
具体地,所述整流逆变模块为逆变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电磁悬挂系统,将减震动子部固定连接于车 轴上的随其震动起伏,在减震动子部与减震定子部发生时,电磁感应组件产生 电磁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电流经过整流逆变模块后给电源充电,从而实现震动 能量的回收。同时,电源经过整流逆变模块给电磁感应组件供给与电磁感应电 流方向相反的供电电流时,使得减震动子部与减震定子部之间产生限制其自由 相对运动的阻尼力,已达到减震装置主动适应的功能。主动调节模块实现整个 电路中的电流大小调节功能,使得减震装置获得适合的阻尼力,保证车辆行驶 平顺。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架与车桥,还包括上述所述的电磁悬挂系 统,所述电磁悬挂系统的减震动子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车桥,所述电磁悬挂系统 的减震定子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车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在具有上述电磁悬挂系统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路况均可平稳行驶,且所产生的震动能量能够回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磁悬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 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 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杉智慧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云杉智慧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528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