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丙烯排放粉料回收再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53059.7 | 申请日: | 2015-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21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0 |
发明(设计)人: | 李祖强;刘永瑞;高洪武;孙永生;廉强;王新宇;孙海峰;郭俊巍;范立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11/06 | 分类号: | C08J11/06;C08F1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誉加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6 | 代理人: | 张争艳;胡上海 |
地址: | 124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丙烯 排放 回收 再利用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聚丙烯生产设备改进技术领域,尤其是连续法环管式本体聚丙烯生产过程中的反应期内物料排放后的再利用,特别涉及一种聚丙烯排放粉料回收再利用系统。其结构包括连接火炬系统的火炬排料罐,火炬排料罐下部通过管路连接料斗,料斗下方通过带有旋转下料器的管路连通氮气送料管线,的氮气送料管线一端连通氮气源,一端连通粉料汽蒸器,的粉料汽蒸器用于混合回收的粉料和原料粉料,一起送入聚丙烯加工的下一工序。本发明解决了排放系统内粉料人工装运的弊端,粉料在密闭管线内通过氮气风送系统回收到粉料汽蒸器内,而且使低品质废料实现了回收再利用,成为优质聚丙烯产品,同时完全避免了气体爆炸和粉尘爆炸的风险,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丙烯生产设备改进技术领域,尤其是连续法环管式本体聚丙烯生产过程中的反应期内物料排放后的再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聚丙烯排放粉料回收再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环管法生产聚丙烯工艺是意大利Basell公司及其前身最早发明的聚丙烯生产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在我国有进口工艺和国内开发的工艺两种技术进行环管法聚丙烯产品生产。
环管法聚丙烯装置发生事故时或生产异常时会引发装置的联锁系统,联锁启动后,为保护设备,有些联锁会把系统中的丙烯与粉料的混合物料排放到火炬排放系统中。进入火炬排放系统中的气相丙烯排入火炬管网被回收或者燃烧,沉降到排放罐内的聚丙烯粉料则先进行脱气处理,然后粉料通常都作为废品并通过人工接料的形式进行吨袋包装。
联锁启动后,为保护设备,有些联锁会把系统中的丙烯与粉料的混合物料排放到火炬排放系统中。当排放罐内粉料量比较大情况下,粉料内丙烯单体很难脱除干净,在粉料包装过程中丙烯会释放到大气中,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另外,由于排放罐内粉料没有抗氧剂且易进入杂质导致产品质量较差,在人工装运的过程中因粉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还存在着粉尘爆炸的安全隐患。
目前文献资料尚未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对该粉料进行处理。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丙烯排放粉料回收再利用系统,其解决了排放系统内粉料人工装运的问题,而且使低品质废料实现了回收再利用成为优质聚丙烯产品。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聚丙烯排放粉料回收再利用系统,包括连接火炬系统的火炬排料罐,所述的火炬排料罐下部通过管路连接料斗,所述料斗下方通过带有旋转下料器的管路连通氮气送料管线,所述的氮气送料管线一端连通氮气源,一端连通粉料汽蒸器,所述的粉料汽蒸器用于混合回收的粉料和原料粉料,一起送入聚丙烯加工的下一工序。
料斗通过压力平衡管路连通火炬压力平衡罐。
旋转下料器采用变频电机,所述的变频电机通过控制系统控制。
氮气送料管线上设置有减压调节阀。
连续法环管式本体聚丙烯生产过程中遇到事故时,反应器内物料将被释放到排放系统,其中的液相丙烯经汽化后排入火炬烧掉,固态的聚丙烯粉料通过本发明进行回收再利用。
排放到排放罐中的物料被减压分离,聚丙烯粉料经过脱烃处理后具备了再利用条件。本发明的系统包括控制系统及一个旋转下料器、一个料斗、压力表和若干管线。通过控制旋转下料器的转速,在一定的量控制下将排放系统中的粉料回收到粉料汽蒸器中,与其他优质粉料进入到聚丙烯生产的下游工序,实现了排放系统内粉料的回收再利用。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解决了排放系统内粉料人工装运的弊端,粉料在密闭管线内通过氮气风送系统回收到粉料汽蒸器内,而且使低品质废料实现了回收再利用,成为优质聚丙烯产品,同时完全避免了气体爆炸和粉尘爆炸的风险,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530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