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憎水颗粒及防渗透气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53103.4 | 申请日: | 2015-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11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胡永权;邵继新;任增茂;罗天祥;陈延军;陈德琪;岳啸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C04B20/10 | 分类号: | C04B20/10;E02B3/16;C04B14/06;C04B18/12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马正良 |
地址: | 73002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颗粒 防渗 透气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憎水颗粒及防渗透气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防渗材料,虽然能够达到防渗的目的,但是在做到防渗效果的时候则导致产品 不透气。当这些材料应用在蓄水工程中虽然可以保存水,但是由于产品不透气无法增加水 体溶解氧,会导致贮存的水逐渐变质直至不能使用。同样在干旱缺水地区的种植过程中,现 有的防渗材料虽然可以保住水分,但由于缺乏透气性,不利于植物的生长。这些材料无法实 现防渗的同时又透气。
目前,国内研发的憎水颗粒类防水材料,其起防渗效果的是疏水性环氧树脂、酚醛 树脂、聚氨酯树脂等疏水性有机树脂与其配套的固化剂反应生成的树脂膜。这些有机类树 脂的价格偏高,造成这种疏水颗粒的使用成本较高。且疏水性有机树脂与骨料颗粒粘接聚 团需要经过破碎、筛分等处理后才能形成疏水颗粒产品。疏水性有机树脂与骨料颗粒粘接 聚团破碎会破坏包覆在骨料颗粒表面的疏水膜,这样导致了产品防渗性能的下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憎水颗粒制备方法。利 用该方法生产憎水颗粒方法简便,材料易得,成本低廉。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渗透气结构,以上围护层、上保护层、防渗透气 层、下保护层和下围护层组成的复合层,防渗效果良好。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憎水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筛分骨料,选择0.03mm~0.05mm粒径的骨料;
步骤2:将防水改性剂按配比加入骨料,骨料颗粒与防水改性剂配比为100:(0.5~9), 混合搅拌均匀;
步骤3:将混合料升至预定的温度,温度范围为常温~300℃,恒温搅拌均匀;
步骤4:冷却即得憎水颗粒。
上述骨料颗粒至少为金矿尾矿、铅锌尾矿、风积沙、荒漠沙中的一种或几种。
上述骨料的粒径为0.03~0.5mm。
上述防水改性剂至少为LDPE、HDPE、PE、PVC、PP、EVA、氯化聚乙烯、硬脂酸钙、PE蜡 中的一种或几种。
上述配比为骨料颗粒与防水改性剂配比为100:(0.5~9)。
上述配比为骨料颗粒与防水改性剂最佳配比为100:(2~5)。
一种憎水颗粒及其复合的防渗透气结构,其特征是由上围护层、上保护层、防渗透 气层、下保护层、下围护层依序组成的复合层。
上述的上围护层和下围护层至少为混凝土、木,PE、PP、PVC、铝合金、铁或钢等中 的一种或几种,其结构形式为布有网孔的平面或曲面板状结构。
上述的上保护层和下保护层为塑料网、尼龙网、金属网等具有网状结构的制品,其 网孔最大尺寸小于骨料颗粒的粒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以防水改性剂为主要成分将骨料颗粒由亲水性改性成憎水性。具有耐酸、耐碱 等耐久性良好的特点,相比较于疏水性有机树脂,本发明所采用的防水改性剂的价格只有 疏水性有机树脂的1/2不到,可以大幅降低憎水颗粒的生产成本。
利用疏水性有机树脂生产疏水颗粒,疏水性有机树脂与骨料颗粒粘接聚团需要经 过破碎、筛分等处理后才能形成疏水颗粒产品,且破碎会破坏包覆在骨料颗粒表面的疏水 膜,导致防渗性能的下降。本发明采用的防水改性剂处理的骨料颗粒本身就是溃散状态,不 会形成聚团现象,因此颗粒经过改性处理后不需要经过破碎、筛分处理,具有生产工序简 单、防渗性能良好的优点。且本发明制备过程中不会释放有毒有害物质,价格低廉、安全、环 保、性能优异。
本发明防渗透气结构中的上围护层和下围护层起到透气、固定防渗透气结构的作 用。使得防渗透气结构可制成球状、长方体状以及异形状,可满足不同条件的使用要求。
本发明防渗透气结构中的上保护层和下保护层起到隔离、保护防渗透气层的效 果,防止防渗透气层随水流的移动发生的流动、迁移、破坏等现象。
本发明防渗透气结构可根据使用要求在工厂直接加工成成品,相比较于传统的结 构方式具有简单方便、施工成本低、施工进度快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再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未经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531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