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板用组合式抗渗内模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60938.2 | 申请日: | 2015-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4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徐昌慧;吕伟荣;李甜甜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5/36 | 分类号: | E04B5/36 |
代理公司: | 湘潭市汇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08 | 代理人: | 宋向红 |
地址: | 4112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空心 组合式 抗渗内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板用组合式 抗渗内模。
背景技术
目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应用得越来越广泛,但因其内部存在大量 的空腔,这些空腔的存在必然造成空心楼盖容易漏水且漏水后难以修补的问 题。特别是地下室顶板、屋面板等部位由于长期被水浸泡侵蚀,更容易出现漏 水问题,而这些部位采用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往往又具有很好的技术经济优 势。现在常用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并未考虑空心楼盖抗渗的问题,因此不具 有保证空心楼盖足够抗渗能力的性能,因此,急需研究一种新的具有抗渗能力 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板来解决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现浇空心楼盖抗渗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提 供一种具有可靠抗渗性能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板用组合式抗渗内模,埋置该组合 式抗渗内模的现浇混凝土抗渗空心板具有等厚度实心混凝土板一样的抗渗能 力。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该现浇混凝土空心板 用组合式抗渗内模,用于放置在现浇混凝土楼盖板的内部;该组合式抗渗内模 是由上、下两部分组合而成的可开闭箱体式结构,组合式抗渗内模采用不透水 材料制成,组合式抗渗内模的四周侧壁上设有阻止水沿侧壁渗透的横向的阻水 带,和/或组合式抗渗内模与周围混凝土界面的外壁上涂有具有阻挡水渗透性 能的防水涂层。
具体的,所述组合式抗渗内模的上、下两部分通过其一侧边壁铰接或韧带 柔性连接。
具体的,所述组合式抗渗内模的截面形状或为圆形,或为方形,或为椭圆 形,或为多边形,或为近似方形,或为近似圆形,或为近似椭圆形。
具体的,所述抗渗内模采用塑料或其它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
具体的,所述阻水带为围绕组合式抗渗内模四周侧壁的闭合环状突起或闭 合环状凹槽,其截面形状或为方形,或为梯形,或为三角形,或为多边形,或 为圆形,或为椭圆形。
具体的,所述防水涂层为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或纳米材料的防水涂层。
本发明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板用组合式抗渗内模,由于采用不透水材料制 成,本身就具有抗渗性,另外,在组合式抗渗内模的四周侧壁上设置有横向的 阻水带,具有阻挡混凝土内孔隙水渗透的作用。再者,还可在组合式抗渗内模 与周围混凝土界面的外壁上涂设防水涂层,进一步加强了内模的抗渗性。因此, 埋置本发明组合式抗渗内模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板,具有不低于等厚度实心板的 抗渗性能,但重量更轻,混凝土使用量更少;如果所用混凝土为具有一定抗渗 能力的抗渗混凝土,则这种空心楼盖板为具有一定抗渗能力的抗渗空心楼盖 板。另外,本发明的组合式抗渗内模,由于采用上、下两部分的可开闭箱体式 结构,可以将之打开平放并层层叠加,便于码放仓储和运输,大大减少了存放 空间。并且本发明工艺简单,实用性强,成本低,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埋置本发明组合式抗渗内模的现浇混凝土抗渗空心板的俯视结构 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组合式抗渗内模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组合式抗渗内模在混凝土中的部分横向断面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组合式抗渗内模在混凝土中的部分纵向断面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组合式抗渗内模的端面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组合式抗渗内模的侧面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组合式抗渗内模的横向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参见图1,是埋置本发明组合式抗渗内模的现浇混凝土抗渗空心板的俯视 结构示意图。图1中,1为混凝土,2为组合式抗渗内模,现浇混凝土抗渗空 心板的内部放置有若干组合式抗渗内模2。
实施例1:参见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组合式抗渗内模2打开时的结构示 意图。本实施例的组合式抗渗内模2采用塑料制成,闭合时,其截面形状近似 椭圆形,阻水带3位于其上部分的四周侧壁上。组合式抗渗内模2的上、下两 部分通过其一侧边壁铰接或韧带柔性连接,采用铰接方式时,可通过销孔和插 销配合;采用韧带柔性连接时,可通过内模制作时将尼龙带融进其侧边壁中。 埋置于混凝土前,将内模闭合并在闭合缝处用粘胶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科技大学,未经湖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609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