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伺服系统的非线性补偿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67284.6 | 申请日: | 2015-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93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孙春香;王留民;韩士玉;仲启亮;黄伯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5B13/04 | 分类号: | G05B13/0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24 | 代理人: | 岳洁菱 |
地址: | 10085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伺服系统 非线性 补偿 控制 方法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线性补偿控制方法,特别是一种伺服系统的非线性补偿控制方 法。
背景技术
伺服系统控制方法通常采用PID控制算法,PID控制算法是按偏差的比例、积分和 微分进行控制的一种算法,其控制简单、鲁棒性好、可靠性高,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控制 算法,但在实际应用中执行机构一般具有非线性,会使伺服系统产生控制误差。正弦指令信 号作为伺服控制系统中一种常见的指令类型,当正弦指令信号的幅频范围较宽时,常规PID 控制器很难适用于全频段范围,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伺服系统的非线性补偿控制方法,解决以往方法会使伺 服系统产生控制误差,很难适用于全频段范围,达不到理想的控制效果的问题。
一种伺服系统的非线性补偿控制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搭建非线性补偿控制系统
非线性补偿控制系统,包括:非线性模型建立模块、输出量确定模块和非线性补偿模 块。
非线性模型建立模块的功能为:确定伺服系统的非线性模型。
输出量确定模块的功能为:确定控制器输出量。
非线性补偿模块的功能为:对控制器输出量进行非线性补偿。
第二步非线性模型建立模块确定伺服系统的非线性模型
非线性模型建立模块对伺服系统进行阶跃输入测试,通过限制最大控制器输出量0- 100%来确定伺服系统的速度,得到多组控制器输出量与速度的对应关系数据。对速度进行 归一化处理,当控制器输出量为100%时,速度为100%。然后对多个控制器输出量与归一化的 速度进行拟合。
伺服系统实际控制量与速度成线性关系,因此得到控制器输出量u与伺服系统实际控制量的关系,确定伺服系统的非线性模型:
(1)
公式(1)中,为伺服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函数模型。
第三步输出量确定模块确定实际的控制器输出量
伺服系统的输入指令与反馈信号的差值为误差信号,输出量确定模块根据误差信号进 行PID运算,表示为:
(2)
公式(2)中,T为控制周期;为控制器比例系数;为控制器积分系数;为控制器微分系数;u(k)为第k个周期的控制器输出量;e(k)为第k个周期的误差信号;e(k-1)为第k-1个周期的误差信号;e(j)第j个周期的误差信号。
第四步非线性补偿模块对伺服系统进行非线性补偿
非线性补偿模块根据伺服系统的非线性模型,对第k个周期的控制器输出量进行非线 性补偿:
(3)
公式(3)中,为第k个周期补偿后的控制器输出量;为伺服系统非线性特性的反函数。
至此,完成了伺服系统的非线性补偿控制。
本发明通过在PID控制基础上,增加了非线性补偿方法,实现了一种智能的控制。 本发明原理简单、实用,可靠性较高,目前在某些型号的电动舵机系统中已得到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伺服系统的非线性补偿控制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搭建非线性补偿控制系统
非线性补偿控制系统,包括:非线性模型建立模块、输出量确定模块和非线性补偿模 块。
非线性模型建立模块的功能为:确定伺服系统的非线性模型。
输出量确定模块的功能为:确定控制器输出量。
非线性补偿模块的功能为:对控制器输出量进行非线性补偿。
第二步非线性模型建立模块确定伺服系统的非线性模型
非线性模型建立模块对伺服系统进行阶跃输入测试,通过限制最大控制器输出量0- 100%来确定伺服系统的速度,得到多组控制器输出量与速度的对应关系数据。对速度进行 归一化处理,当控制器输出量为100%时,速度为100%。然后对多个控制器输出量与归一化的 速度进行拟合。
伺服系统实际控制量与速度成线性关系,因此得到控制器输出量u与伺服系统实际控制量的关系,确定伺服系统的非线性模型:
(1)
公式(1)中,为伺服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函数模型。
如下:
确定伺服系统的非线性模型:
第三步输出量确定模块确定实际的控制器输出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未经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672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