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泊车管理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67852.2 | 申请日: | 2015-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9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徐晶;张谦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14 | 分类号: | G08G1/14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赵伟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移动 终端 泊车 管理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立体车库智能管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移 动终端的泊车管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迅猛发展,人们的停车需求越来越大,城市“停车难” 问题愈演愈烈。尤其是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大型商场、购物中心、写字楼、 小区等地,公共停车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经常出现停车位不足,消费者往 往要绕道去其他更远的地方停车,甚至违反交通规则乱停乱放,造成严重 的交通堵塞和安全隐患。在当前城市土地面积十分有限、并且土地成本极 高的背景下,为了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利用有限空间创造更多停车位 的自动化立体车库应运而生。在很多大城市的大型商圈或小区已经新建起 了立体车库并投入使用,深受用户欢迎,它也成为未来城市停车场建设的 发展趋势。
立体车库的建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泊车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1)从系统管理与运营来看,门闸系统、车库控制系统以及计费系统 相对独立,依赖人工进行系统之间的操作;
(2)用户缺乏对车辆和车库的信息了解,用户在停车前缺乏对空余车 位的了解,在停车后缺乏对车辆位置的掌控,在支付时缺乏对停车时长的 准确预知;
如何将立体车库的泊车管理和移动终端更完美地结合,形成一种更高 效、更全面、更完善的基于移动终端的立体车库智能泊车管理方法,同时 方便管理运营和用户使用,对当前立体车库管理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终 端的泊车管理方法及系统,将用户分类,对不同类别的用户采用差异化的 泊车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提高泊车管理的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终端 的泊车管理方法,具体如下:
(1)当接收到用户请求,判断用户类型;若用户为持有终端用户,进 入步骤(2);若用户为无终端用户,则进入步骤(9);
(2)通过将用户识别码与后台数据匹配,判断用户是否为注册用户, 若是,则进入步骤(3);若否,则进入步骤(6);
(3)判断用户请求类型,若为停车请求,则进入步骤(4);若为取 车请求,则进入步骤(5);
(4)根据车位空闲情况,向用户分配车位,待车辆停放后向信息管理 单元反馈所停车位信息并调整该车位的状态信息;
(5)根据用户取车请求,控制立体车库将用户车辆移送至指定取车点, 确认用户支付后放行,并调整空出车位的状态信息;
(6)判断用户请求类型,若为停车请求,进入步骤(7);若为取车 请求,则进入步骤(8);
(7)查询空闲车位信息并反馈到用户;建立欲停放车辆信息与用户终 端的对应关系;分配车位,待车辆停放后向信息管理单元反馈所停车位信 息并调整该车位的状态信息;
(8)认证用户终端;根据取车请求控制立体车库将用户车辆迁移至指 定取车点,确认用户支付后放行,并调整空出车位的状态信息;
(9)判断用户请求类型,若为停车请求,进入步骤(10);若为取车 请求,则进入步骤(11);
(10)识别车辆信息并根据车位空闲情况拒绝用户或引导用户车辆停 放;
(11)根据取车请求控制立体车库将用户车辆迁移至指定取车点,确 认用户支付后放行,并调整空出车位的状态信息。
优选地,对于停车请求,当用户车辆移送至指定停放点后,向系统发 送开始计费的指令;对于取车请求,当用户车辆移送至达指定取车点后, 向系统发送停止计费的指令;本发明中可采用现金支付,或移动终端的在 线支付。
优选地,步骤(4)包括如下子步骤:
(4.1)查询空闲车位,并将空闲车位信息发送至注册用户移动终端, 便于用户选择是否预约前往停车;
(4.2)当接收到注册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发送的预约停车请求,为用户 分配车位,并将所分配的车位状态设置为预留状态;
(4.3)当预约车辆到达,识别用户车辆信息并生成引导信息;用户根 据该引导信息将车辆迁移至指定停放点;
(4.5)当立体车库控制车辆进入预留车位,向信息管理单元反馈该车 位信息,将该车位的状态调整为使用状态。
优选地,步骤(5)包括如下子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678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防爆器
- 下一篇:发光二极管支架改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