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岩土工程快速勘察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69579.7 | 申请日: | 2015-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64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王凡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华北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1/00 | 分类号: | G01V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岩土 工程 快速 勘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土勘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岩土工程快速勘察方法。
背景技术
任何土木工程都与岩土密切相关,它们直接与岩土介质接触并相互作用。因此,对于岩土体分布特征、工程性质等进行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是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前提。而勘探则是揭示岩土体空间分布(包括与岩土体密切相关的地下水的分布)与变化的主要手段。
各类土木工程基础的形式是不同的,有的呈“点”状,有的呈“线”状。典型如框架结构的房屋建筑,结构柱将房屋重力分散传至相对独立点的地基上,此时仅需考察各点的地基土性质,根据各点土性质设计结构的基础;而地铁,隧道等工程由于其连续性线状分布,最宜了解相关位置所有土的性质,为设计,特别是为施工提供工作依据。
现有的较为准确的地质资料是通过点位的钻探获得的,而点和点之间地质分布难以或者无法了解,这对线性工程的施工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如给排水工程的顶管施工和地铁工程的盾构施工,经常遇到地下未知管网、树根、木桩、古河道码头等,岩土性质的较大变化也为施工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线状工程十分需要了解工程全线连续的地质分布。
岩土工程勘探常用的方法有坑探、钻探和地球物理勘探三类。坑探是工程勘察的直接方法,是指用人工或机械开挖的探井、探槽、竖井、平洞等。该方法受地下水限制,开挖深度不能太大,且施工难度大,施工时间长。
钻探是工程勘探的半直接方法,是岩土工程勘察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与坑探、地球物理勘探相比,钻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规模的建、构筑物,不同勘察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勘探工作,一般都采用或部分采用钻探方法进行勘探。钻探和坑探是了解深部地质资料,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的直接手段和可靠方法。但耗费人力、物力较多,需要时间比较长。
应用于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称之为工程物探。它是利用专门 的地球物理勘探仪器和特殊的物探方法对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岩土工程特性、不良地质现象、动力稳定进行勘探和对建筑场地地震波速进行测试。工程物探的优点是:设备轻便、效率高,在地面、空中、水上或钻孔(此为竖向钻孔,不同于本发明的水平钻孔)中均能进行物探,能够根据研究程度和精度以及实际需要加大勘探密度、深度,实现从不同方向设计勘探线网,构成多方位数据阵,具有立体透视性的特点。但是,工程物探方法往往受环境因素的干扰和仪器测量精度的局限,其分析的结果较为粗略。因此,工程物探一般是岩土工程勘察的辅助方法。按对地质体的不同物理场的测量方法,工程物探可分为电法勘探、地震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放射性勘探、测井等。
总之,现有岩土工程勘探方法有三类,其中的坑探、钻探是直接方法,形式为“点”状勘察,结果明晰,工程物探为间接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干扰和仪器测量精度的局限,结果粗略。
因此,由于现有技术中存在上述的技术缺陷,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岩土工程快速勘察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勘察方法复杂,测量面积受限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岩土工程快速勘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工程区域内将岩土勘察区域分割为若干个圆形工作区;
2)在每个工作区被测区域进行环形定向钻孔,包括外环和内环,在所形成的环形孔道内布设可供工程物探仪及接收仪穿行的管道;
3)在其中一根环形管道中放置工程物探仪,在另一根环形管道中放入接收仪,将工程物探仪与接收仪在管道中进行角速度相同的环形运动,从而检测获取区域内岩土勘察数据。
优选的,完成步骤3)后,将工程物探仪和接收仪进行互换,重复上述步骤3),从而检测获取区域内岩土勘察数据。
优选的,完成所述工程物探仪在被测区域内管道中的岩土勘察后,更换其他工作原理的物探仪与接收仪,重复步骤3)检测获取区域内岩土勘察数据。
优选的,所述环形管道上设有工作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华北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华北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695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